• 41阅读
  • 0回复

创造良好的批评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8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创造良好的批评环境
官伟勋
在一次六省新闻报道组座谈会上获悉,几乎所有报道组的领导都明确地向他们交代过:你们搞报道,就是要报喜不报忧。有的甚至还说:“我们养着这么些人干什么?不是让你们去写批评稿给咱们县抹黑的!”
这些话,与十三大报告所说的“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要改革就要对症下药,就要找到症之所在。因此,新闻不仅要及时报道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也应及时批评揭露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和问题。只有实事求是的报道,才会使我们的舆论工具真正起到促进改革、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只准报喜不准报忧,不仅会使人们对形势做出错误的估计,还会掩盖矛盾,延缓解决问题的宝贵时间,使小患酿成大患,把小病拖成大病,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
只准报喜不准报忧,是党性严重不纯的表现。它会成为某些人骗取虚假荣誉,捞取政治资本的一种手段,这方面的教训真是举不胜举了。
只准报喜不准报忧,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侵犯,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践踏。这种现象再次说明,封建家长制的流毒在某些领导机体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
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新闻报道机构,都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领导干部的私有物,它们都是属于人民的,首先应对党对人民负责。一个真正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起来的领导干部,不仅不害怕批评与舆论监督,相反,他们会衷心地欢迎这种批评与监督。因为这只会帮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现实,更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能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舆论监督,是衡量一个同志能否胜任领导职务的重要条件。
为了实现十三大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努力创造一种适于发挥舆论监督与开展群众性批评的良好环境。当然,批评应当事实准确、分析得当,不能捕风捉影、无限上纲;应当尊重群众的批评权利,也应当尊重反批评的权利;既要使正确的批评有发表的机会,也要使任何公开的不正确的批评有公开申辩和纠正的机会。这种良好的批评环境,需要在不断地开展批评、不断地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去创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