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走分步实转之路——对大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8
第2版(经济)
专栏:房改天地

  从实际出发走分步实转之路
——对大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唐山市市长 张景成
唐山市1986年末,市区人口为140.98万,其中职工61.89万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个新课题。本市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已出台付诸实施。这是对大城市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次探索。
唐山试行方案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方案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
唐山市的房改曾经进行过两步,即从1985年开始,实行超标加租和把暗贴改为明贴。这两步改革,对控制住房需求膨胀,抵制不正之风,保证住房必要的维护保养费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改革步子不大,未能触动旧住房制度的根本,低租金制的弊端远未消除,城市住房供需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1986年元旦前后,赵紫阳同志来唐山视察工作,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思路。紫阳同志指示我们,要抓住震后全面恢复建设的大好时机,按照提高租金、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补贴,促进住房商品化的思路,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我们遵照紫阳同志的指示精神,抓紧展开工作。从组建市房改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入手,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摸底测算,制定方案。先后进行了两次模拟运转,发动全市居民讨论,并吸取群众的合理化建议,最后形成了现在出台的方案。
唐山试行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提租补贴(发券),劳(工资额比例)人(职工人头)结合,建立基金,分步实转。”
提租的范围定为城市公有住房,发放补贴限于租住公房职工,住私房的暂不参加改革。住房使用面积每平方米月租,平均提高到1.08元;并以1986年底工资额(企业职工含5元副食价格补贴)为基数,全市平均发放补贴系数为24%。
鉴于目前职工工资有高有低的实际情况,为适当降低低收入职工的增支额,适当缩小收入较高职工的沉淀额,我们采取了“劳人结合”计发补贴的新办法。即将全市平均发放补贴系数24%,换算为每个职工每月定额补贴4.80元(约占总系数1/4,即6%),再加按工资额定比补贴18%。也就是说,以“定比增加补贴”为主,与职工人头“定额增加补贴”相结合。
在实施步骤上,每平方米月租1.08元用3年时间达到的,我们称做“三步到位”。住房补贴,也同样“分三步”发放。这样,“房改”从第一步起就走实转的路子,我们管它叫“实转起步,步步实转。”
    (二)
“劳人结合”发放住房补贴的政策,是经过长期酝酿后形成的。1986年初,市政府起草房改方案时曾经作此设计。但由于当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处初期探索,没有十分把握。后来,通过模拟运转实践,又经全市居民讨论,证明这个办法在理论上、政策上,都比按工资额同一比例进行补贴更切合唐山的实际情况,可行性更大。
经我们测算,实行“劳人结合”政策,低收入职工家庭的房租增支额可降低1/4左右,沉淀总量也将降低20%至25%。这就更接近合理化。许多低收入职工听了这个办法,感到满意;不少收入较高的职工认为,适当照顾低收入职工是必要的、应当的,因而也表示赞成和拥护。
提高住房租金,需要适应城镇居民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处置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更为切实可行?
起初,我们设计的方案,是每平方米月租金1.08元,一起步就到达这一水平,简称“一步到位”。这办法的好处是可以强化价格调节机制的功能,抑制住房需求膨胀,有效地遏制不正之风,并能促进居民买房。
但是,模拟运转实践表明,“一步到位”遇到了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增支面过大,增支额过多;二是沉淀户沉淀也过多。前者必须辅之以规范化定型的减免补助办法,否则一些职工家庭在经济上难以承受。而后者又有一个承受能力问题,搞不好会使国家财政和企业背上新的“包袱”。
应当承认,一些家庭一定量的沉淀(即所得补贴多于新增租金支出),是正常的、合理的。然而,沉淀过多尽管采取沉淀储蓄、定向消费(用于买房建房)等控制措施,但将来住房补贴一旦正式进入工资,长期储蓄积累、延期消费释放出来的购买力,将会带来冲击市场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大量沉淀的同时,有近一半的职工家庭增加支出,其中虽有一部分是住房过多的必然结果,但确有相当一部分是收入较低、人口又多形成的增支。在模拟运转方案中,我们设计了减免补助办法,并规定随着职工工资增长来逐步冲销;可是由于受生活消费刚性特点的约束,必将给下一步冲销带来不少困难和阻力。这就是说,等于又背上了另一个“包袱”。
两个“包袱”的压力,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出路,以摆脱困境。经过反复测算、分析、论证,我们认为,变“一步到位”为“分三步走,逐步提高租金”,实行平滑过渡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好办法。因为将步子适当拉长,其直接效果是一方面适当延期增支,一方面适当延期沉淀,这就可以达到缓解双重压力的目的。
    (三)
采取“分三步走,逐步提高租金”的办法,其不足之处在于起步阶段的租金价格略低一些(市直管住房每平方米月租0.60元左右),对抑制住房需求,遏制不正之风,促进个人买房等方面的作用有所减弱。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有必要在二三年的过渡期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持改革的积极意义。
在这次改革前,我们对租住市直管住房的职工,曾由承租人的单位发给标准内住房明贴(每平方米0.24元),超过标准的面积不仅不予明贴,而且实行了超标准住房分档加租。这次改革,我们取消了分档加租,强化超标加租。具体办法是:
——旧房超过标准的面积和租住新房,每平方米月租“一步到位”,即按1.08元计算,但住房补贴仍然分步发给;
——凡属购房者,住房租金和住房补贴都“一步到位”,即月租按1.08元计算,补贴按工资额18%发给,以示优待。
实行“分步走,逐步提高租金”,辅以“劳人结合”计发补贴,使低收入职工得到了一定补偿;随着“延期和减少增支、延期和缩小沉淀的实现,又使取消大面积规范化的减免补助办法成为可能。对极少数特殊困难户,可通过困难补助渠道,予以适当照顾。这样,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放下了大面积减免补助和沉淀“负债”两大“包袱”,而且还能使市场货币投放量不因房改而增加,从而消除可能冲击其它消费品市场的风险。
    (四)
唐山试行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转起步,步步实转”。
在模拟运转中,我们也曾试图走空转的路子,以减轻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负担,便于改革起步。但在实践中,却又深切感到空转只能作为暂时的过渡措施,难以达到实现住房资金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再说,空转结算手续复杂而形成“空耗损”。与其先空转后实转,倒不如一起步就走筹资实转的路子来得更好。
走实转路子的困难,在于房改资金来源和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开始时,我们对困难估计过大,按模拟数据计算,年需支出补贴9806万元,各级都难以承受。后来发现,我们进行改革并非“白手起家”。企业自有住房已进入成本的折旧费、修缮费,租住市直管住房的明贴,已列支的房产税,合在一起就占补贴总额的一半,应视为“已有资金”。不足部分可以通过住房出售、建房投资转移、企业福利奖励基金挤一点等多种渠道来筹集;与此同时,再少量进入成本,又采取“分三步走、分步到位”办法,缩小起步阶段的资金支出。实践表明,起步就走实转路子,是完全行得通的。
走实转起步的路子,将使产权单位受益。自有住房多的企业,因有租金收入,新增支出将缩小;而自有住房少或没有住房的企业,新增支出就大一些。因此,实转起步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促使企业积极筹措资金买房建房。那种只顾职工眼前利益多发奖金,而不愿在住房这一职工切身长远利益的大事上多投入的想法和做法,不仅对职工不利,对企业也是不利的。
我市这次出台的房改试行方案,尽管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研究探讨和不断修改,但还远不能说是健全、完善的。我们认为,住房制度改革是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即使方案不可能一下子设计得完美无缺,也要坚持前进。停顿是危险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房改,应当说现在也只是迈出了重大的一步,我们决心进一步积极探索,深化改革,以使唐山方案不断完善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