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煤——宁夏的一大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9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煤——宁夏的一大希望
本报记者 杨传春
夕阳给白昼打上了句号,黑暗顺着银装素裹的贺兰山向大地铺盖。但是,白芨沟还没有沉寂的意思。万家灯火照耀下的这条山沟里,人影如梭。煤矿工人在换班,输煤带在运转,机声、歌声、哨声反而比白天更加清晰。矿长侯志德说,因为铁路发生事故,全矿停产15天;加上实行了责任制,工人们想在最后一个月创纪录哩。
侯志德对工人们的猛干并不全是高兴。在过去,多出煤,超计划,是煤炭战线各级领导的追求。然而,他们现在是既想又怕。谁都知道宁夏煤多,总储量居全国第五;谁都知道宁夏煤好,特别是优质无烟煤“太西煤”,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率、高机械强度,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已有亚、欧、美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这里买煤。在英国,在比利时,人们把它装在漂亮的筐笼里馈赠亲友。因为用它烧壁炉火旺而无烟。但是,铁路运力不够!前年,全自治区出煤1200多万吨,铁路只运出去600多万吨。仅石炭井矿务局就积压70多万吨,光这笔积压资金的贷款利息一月就是10多万元!白芨沟矿堆积如山的“太西煤”挤得锅炉房明显倾斜。这个矿去年的计划产煤量是130万吨,如今140万吨已成定局。侯志德忧心忡忡:多产的这10万吨是给他们“添财”呢,还是“抽薪”?
我戴着矿帽走进了煤井。两壁全是黑而发亮的“太西煤”。和我一起下井的工程师老李告诉我,整个矿务局的设备还很落后,工作面多数还是“掌子面”,铁轨、机器很多是“超期服役”。这里是全局唯一的机械采煤面。巨大的钢柱网满了全井。我们仿佛走在一个钢筒里。这机器1小时能割下500吨煤,用人少,效率高,很安全。我想起石炭井矿务局局长谢成武的打算:三年中这样的矿井将有三个。到那时,煤产量将增加多少!
我又钻进了一个矿井。铁路四通八达,机车南来北往。矿安全处副处长“冯高政让我仔细看灯,原来没有人控制。走了大约1公里路,我们来到控制室。两个穿着时髦的小伙子在盯着一个集成电路。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地下运输,全国有好几家试验过,只有他们成功了。不只安全,运煤效率也高多了。宁夏,人才难来也难留的地方,煤炭行业却像例外。难怪谢成武局长对宁夏煤炭事业快速发展充满自信。自治区计委能源处的同志也自豪地说:“我们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煤炭科技队伍。”
在大浴池里,我碰上几个采煤三队的工人。这个队去年实行了“全面计件浮动工资制”:5级以下的工资全部用计件形式,超过5级的部分用补助形式。这就迫使新老工人努力。有一个老工人过去按工资算,人们说他“一锹煤值5角钱”,现在也抢着干活了。前年11月,这个队采煤1.68万吨,去年11月是2.38万吨,增长40%多。侯志德决定今年全矿推广三队的经验。我问一个区长:仅凭责任制的改变,可提高多少产量,他毫不犹豫地说:“20%。”
汽车钻出白芨沟,停在太西洗煤厂门口。它去年3月刚投产。年洗煤能力达到210万吨。有了它,石炭井矿务局每年产的煤有1/3可以洗成精煤后再运出去。离这个厂不远,正在建一个大电厂。谢成武说,仅靠这两个厂,我们每年就可以消化30万吨煤。
贺兰山亿万年前是大森林,煤多而且好挖。而且,有煤的地方不只是贺兰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的地块大面积有煤。规模比贺兰山煤区小不多少的宁东煤区已拉开开发的序幕。只是铁路运力低的局面不可能很快改变,工农业年总产值不到30亿元的宁夏,要想让“消化”能力跟上产煤量的增长,谈何容易。
我走访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郝廷藻。他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发挥煤炭优势的路子。改革9年来,宁夏的能源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就。到1986年底,全区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80.2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近1倍。限制耗电大户用电的禁令已经取消。但是,靠消化是不能完全发挥煤炭优势的。我们一方面注意整顿煤炭采掘队伍,讲究经济效益,合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在摸索提高经济效益的路。”
他说,这条路已经清楚了。正像赵紫阳同志前不久视察宁夏时所指出的,“宁夏的优势一是农业,一是能源。”
郝廷藻说,我们在这方面的方针已经明确:发挥能源优势,发展耗能工业,带动其他工业,壮大工业规模,增强发展社会经济的活力和后劲。
(附图片)
白芨沟煤矿矿区一角。 刘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