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不知有机巧无事干心胸——怀念马彦祥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0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不知有机巧无事干心胸
——怀念马彦祥同志
周巍峙
去年7月4日,著名戏剧家马彦祥同志80寿辰,我以唐代诗人岑参的两句诗:“不知有机巧,无事干心胸”书赠给他,作为纪念。我认为,这两句诗,作为彦祥同志性格和为人的写照,是十分准确的。不料仅仅过了半年,今年1月8日下午,我却突然接到了他与世长辞的噩耗!我的心不由得震悸起来……
我还清楚地记得,1948年8月,华北人民代表大会和华北文艺界代表大会同时在石家庄举行。有一天,一位身穿长衫的中年人,走进了会场。主持会议的周扬同志向大家介绍,他就是著名戏剧家马彦祥同志。他是到解放区来和我们一起战斗的。啊!眼前站着的这个人,就是那个曾和著名戏剧家洪深、田汉、欧阳予倩长期合作,一直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导演演出过《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几十部著名作品的优秀艺术家马彦祥!就是那个曾经撰写过《秦腔考》、《二簧考源》、《地方剧演技溯源》、《论地方剧》、《地方剧考源》等论著的戏曲史论研究家马彦祥!大家真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华北文联负责人。不久他就去了西柏坡村,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接见。他欣然从命,负责起旧戏曲的改革工作。我也在他的带领下投入了这场艰苦的战斗。周扬同志向我们传达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戏曲传统曲目要根据有益、无害、有害的标准进行整理改革的意见。他认为这是“推陈出新”方针的发展和丰富,问题更明确了,他的工作劲头更大了。为了深入、具体地了解情况,我们几乎天天都要去剧场看京剧演出,到后台和演员们谈戏,回来以后他还要忙着改戏。在石家庄,我们虽然只相处了短短四个月,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1949年第一届文代会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文化部,彦祥作为田汉同志的得力助手,担任了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可以说从这时起我同彦祥就从未分开过,从1950年起,他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在文化部艺术局长期担负着推进全国戏曲工作的重任。
作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一位重要的工作人员,他积极参与了戏曲方针政策的制定工作,他根据有益、无害、有害的标准,认真清理京剧传统剧目,他还亲自担任文化部所属大众剧场的经理,把办公室设到剧场,身体力行,为整顿剧场旧秩序,树立剧场文明新作风想了不少办法,这些经验,对全国大中城市的剧场整顿,起到了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彦祥同志不仅是改革戏曲旧制度、反对戏曲舞台色情、凶残、野蛮表演的积极分子,而且是一位通过艺术实践,建设新戏曲的实干家。他积极地担负起京剧《柳荫记》的导演。他的导演处理,手法简洁,清新隽永,富于创新精神,他善于把话剧导演的经验和戏曲艺术特点很好溶合,善于把新的戏剧手法和旧的戏曲传统表演很好结合,他还善于和戏曲演员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终于把《柳荫记》排成一出主题突出、剧情集中,形式优美、技艺高超的新编历史戏。
戏曲排演活动从临场“说戏”到建立真正的导演制度,可以说是由彦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许多大中城市的戏曲剧团中得到推广。这促进了对戏曲艺术的革新和提高,使古老的艺术和新时代的戏剧技巧、表现手法能很好的结合,这不能不算是彦祥在戏曲革新和发展方面的一大功绩。
粉碎“四人帮”以后,彦祥同志恢复了工作,被分配到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顾问,同时还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导师,挑起了培养戏曲研究人才的重任。此时他虽然年逾古稀,但每次见到他,都使我感到他仍然和以前一样,热情、坦率、真诚,浑身充满朝气。有几次,我遇见他时,他都举着手中的拐杖,笑着说:我现在有三条腿,比别人还优越。言谈之间,仍然那样谈笑自如,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他给我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尊重党的领导,一直和党内同志关系密切,努力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终于从一个民主主义者,一个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在他73岁高龄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的工作更是一切听党和政府的安排,决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彦祥同志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胸襟坦荡,不隐蔽自己的观点;他表里一致,不投机取巧,不背后搞“小动作”。他对不同的看法、做法,很少盲从,总是表明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由于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因此他敢在自己主编的副刊上公开责骂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以致被逼辞职,或不得不出走他乡。他坦率直言,不顾压力的作风,正是他对人民事业负责的表现,追求真理的表现,这种优良品德值得我们十分珍视和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