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评话专业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拾穗

  评话专业户
张世英
1988年伊始,中年评话演员朱庆涛在上海评弹团的支持下,签订了停薪留职的合同,成为上海市第一个文艺“个体户”。
这位近年来书坛上的后起之秀,放着“铁饭碗”不端,“大锅饭”不吃,为什么要走经济上自负盈亏的艰难之路呢?当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思想和精神上有了压力,可以促使我开动脑筋;艺术上有了自主权,利于发挥艺术才能和演出的积极性。
朱庆涛敢于不吃“大锅饭”,是有思想准备和艺术实践基础的。他虽刚届四十,可从事评话艺术已经25年,不仅演出一些传统书目,也自编自演了一些现代书目,表演风格新颖、明快,颇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苏州评话观众的减少,曾使他苦恼过,但是他没有灰心,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他看到北方评书演员说书,由于不受语言的限制,南北都有观众,备受启发。他决定试一试南书北说。
1981年,朱庆涛大胆尝试用普通话表演苏州评话。他运用了广播小说、电影、话剧中的语言技巧,以弥补舍去苏州方言而造成缺乏语言魅力的缺陷,使其语言的变化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和角色动作等其他表演手段。为了减少普通话与苏州方言的差别,他还将书目内容中的语言结构做较大的修改。经过处理后的书目,运用俏皮话等俚语俗话方面略微逊色,但大多数效果是好的,听众也乐于接受。
几年来,朱庆涛在上海的100多个中小学校,演出了自编和改编的《铁道游击队》、《雷锋》、《女排采访记》等苏州评话。他还走出上海,在北京、河南等地演出,同样受到北方观众的欢迎。
朱庆涛说,他多年来一直在考察如何配合教育进行“课文评话”。过去因为收入少,甚至没有收入,又和表演团体关系不大,这个愿望难以实现;现在实行承包后,他可以付诸实践了,是否成功,没有完全的把握,然而他确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探求之路充满甘苦,但他愿在探索中使苏州评话得到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