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淮北大平原营林不间断 森林蓄积十年增二倍多 南木北调局面扭转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1
第2版(经济)
专栏:

  淮北大平原营林不间断 森林蓄积十年增二倍多
南木北调局面扭转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本报讯 淮北平原坚持年年植树造林,合理采伐利用森林,森林资源迅速增长。目前,淮北平原地区的森林蓄积量已比十年前增长了二点四倍。
据全省森林资源调查,淮北平原地区的有林地面积已由一九七六年的一百二十五万亩增加到现在的六百三十七点一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五百九十二点六万立方米增加到二千零一十四点七万立方米,覆盖率由百分之八点三上升到百分之十二点二。整个平原地区的森林蓄积量已超过全省一百一十三个国营林场和七千多个乡村林场的森林蓄积量,使这个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淮北平原绿化的迅速发展是在一九八零年开始的。过去淮北平原被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千百年来由于黄河、淮河泛滥,树木奇缺,这里的生态环境异常恶劣,十年九灾,非涝即旱,严重制约着这里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各地结合农田基本建设着手兴建农田防护林体系,并逐步从涡阳、亳州发展到全平原地区。目前,在平原地区的二十五个县、市中,已有宿县、砀山、毫州、太和、涡阳、界首、凤台、濉溪、阜阳等县、市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淮北平原森林的形成,产生了两大效益: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提供了生态保障。地处黄河故道的萧县、砀山,自从故道两岸营造了十五万亩树林后,一改过去风沙横行的面貌,六级以上的风沙已由造林前的年均十四点五次,下降到三次。在平原林网保护区内,风速降低百分之三十,空气湿度提高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农田蒸发量减少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十四,庄稼受风害影响明显减少。许多地方出现了林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二是扭转了南木北调的局面。过去淮北地区用材全靠从皖南林区调进,从一九八三年起,平原地区年产木材四十点二六立方米以上,占全省木材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四点七。现在,淮北平原每年生产的木材除自用外,还向省内外调出十五万立方米,向国外出口优质桐木二万立方米。(封加平 张建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