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社会折光——读书口味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1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社会折光——读书口味变化
本报记者 赵相如
“口味高了,胃口大了,‘精制细粮’不怕多,‘粗茶淡饭’已丢开。”
现在人们对待图书和音乐磁带的态度,可以用上述这句话来概括。据北京、沈阳、广州、上海、成都几家大书店销售和读者反应的情况看,“最受欢迎的学术著作”中,赫然在前的有英国历史学家汤比因与日本文化界著名人士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记录《展望二十一世纪》,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在“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中,读者所反映的几部书是《红楼梦》、巴金的《随想录》等。一些被文艺界叫好的作品,却并不受读者的青睐。有些长篇小说及小说集子,印几千册,还积压在书库里,降价出售依然无人问津。
读者目前对哲学类图书感兴趣,不是偶然的。处于改革的过程中,间歇性的“阵痛”促使人们迫切想用哲学的思维来观察和理解,是很自然的事。值得一提的是,知识面宽、有一定深度的丛书,如《新科学丛书》《生活启示录丛书》,深受各阶层的欢迎;而综合性工具书《辞海》《现代汉语辞典》一直是紧俏商品。
文艺书籍在近年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一种“纪实热”。那些纪实文学、传记体文学销售很快,有的甚至一抢而光。原先“红”过一阵的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侦破小说之类,现在已经冷落了。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一些文学名著依然受欢迎。其次是反映当前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个信息对于作家来讲,并不陌生,但是这类现象的改观显然不在读者本身。
还有一点世态很为有趣,一些画册、碑帖、图片开始畅销。1986年,南昌市销了52万元,去年销了74万元。这也许是人们在一个安定环境下,对于自己文化素养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一些专业性强的书籍中,谈服装裁剪、讲摄影的销得快;讲电子的、建筑的也好销;一些谈机械的、谈计算机的书出现积压。人们所追求的、喜好的,还与书籍内容是不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磁带的变化也耐人寻味。南昌市新华书店音像部1987年销售额为100万元,音乐歌曲磁带约占总销量的60%。这些磁带中,农村比较偏爱戏曲内容。城镇销量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理查德的钢琴协奏曲销售量直线上升,一些读者不计价格,有了就买下。以往很走红的歌星、劲歌星的磁带,很难卖得动,降一半的价处理出售,问津者不多。乐曲磁带销量呈上销的势头。
精神领域中的“粗茶淡饭”,只能使人们不断降低食欲。艺术是个不怕精、不厌细的领域。要想在读者和听众中保持稍稍长久的魅力,就得逼着自己走精细之路,而不要希图一时的哗众取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