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民族的文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为《中国文化史丛书》发行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2
第5版(理论)
专栏:

  民族的文化与文化的民族性
——为《中国文化史丛书》发行而作
庞朴
周谷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十本,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向读书界推出。这十本书是:《中国彩陶艺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甲骨学史》、《禅宗与中国文化》、《中国染织史》、《方言与中国文化》、《楚文化史》、《道教与中国文化》、《士与中国文化》、《中国小学史》。这是一套大型丛书,预计出版100种,将从断代文化、区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考古学文化、科学工艺、生活起居、思想学说、语言文字、艺术文学、宗教神话、文化制度、文化事业、文化运动、文化交流等层面与角度,全面地探讨中国文化的奥秘,阐扬中国文化的特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将是最新的世界文化与传统的中华文化的融会贯通,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一点,现在已越来越看得清楚,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了。
早在明朝末年,当西方文化通过耶稣会士之手介绍到中国来的最初时期,有识之士徐光启即认为,西洋宗教可以“补儒易佛”,西洋科技可以经过“会通”的阶段“超胜”之,有所谓“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之说。看起来,当时的开明派仿佛注意到了平等地对待中西两种文化,“补”和“会”的提法便是平等精神的表现;而“超胜”的目标之设定,则进一步显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信心。
遗憾的是,这一会通、超胜的思想,并未能被采纳成为国家的文化政策。在一个时期里,成为指导思想的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想起师夷制夷,头疼医头。长期间的步步为营、固守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化政策,到头来诱发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以致“五四”时期很少有人承认我们的民族曾给我们的文化带来过积极的影响。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只是在抗日期间民族危机关头方才有了肯定性的表述,即承认文化在形式上应该是民族的。等到民族危机过后,民族似乎又被从文化领地中逐出,以至于我们作为民族,仿佛是无文化的,或那些文化只能使我们无颜自立于民族之林;而应该具备的文化,却又不是我们民族的。
民族和文化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在民族的今天和未来中的地位究竟怎样?世界性的现代文化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引入我们民族之中?这些问题的尖锐存在和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实际上给以解答,大概便是这两年“文化热”兴起的原因。
《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编纂和出版,显然是想从一个侧面来接触这些问题,即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的系统剖析,来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工程提供一种依据。它将提醒人们注意,我们这个民族是有文化的,这种文化不仅徒具民族的形式,而且饱含民族的内容;或者说,这种文化,像一切别的文化一样,是具有民族性的。这个民族性的文化,在自己的漫长历史中,曾经“会通”了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并且“超胜”之,不拒细流,直奔沧海。今天,今后,它是否还应该会通,是否还能够会通,有无信心超胜,沿着什么途径超胜,那便是留待读者去思索的问题,不是这套丛书的任务了。
丛书所显示出的文化民族性问题,是文化理论上有待重视的大问题。五四以来,我们基于变革现实的强烈意愿和行动,对文化的时代性谈论较多,是很自然的。而今天要建设一种新文化,则不能不将时代性的要求落实到民族性上来,注意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之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作为社会现象的两种根本属性;它们是由文化的存在本身决定的。正如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时空中一样,任何文化都不曾也不能离开活动着的人群而自存。
一种文化发生于一定区域的人群运作之下,成长于此一人群的代代相续之中;同时又反转回来,支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性格和情趣。这就有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的文化(明)性。
文化的民族性内容,是某一民族得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民族性内容中,那些表现民族生命活力的因素,形成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骄傲,各个民族精神都焕发着自己的异彩。
成为民族标志的文化的民族性内容,同时也成为民族的局限。“一切肯定都是否定”(斯宾诺莎)。因此,民族和民族文化必须时时突破自己,吸收其他民族的精神来滋养和强化自己,便成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是这种吸收,用植物学的术语来说,属于异体移植,而非异地栽培。异体民族的异质文化,需待嫁接到自己文化的肌体上始能成长,不是简单扦插到自己园地里便算成功的。
标志和局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传统。传统被视同于落后,是西方启蒙运动以后和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共同偏见,并由此得出了彻底抛弃传统砸烂传统的行动结论。其实传统是无法也无需彻底扔掉的,因为它是民族之所以成为如此民族的特性所在;何况它也并非等于落后,传统中正包含有全部民族精神。当然传统需要变化,在社会变革的年代,更需要进行革命性的转化,以突破自己的局限;否则,传统便会成为窒息民族的力量,成为扼制文化的另一属性——时代性的力量。
时代性是文化之作为社会现象的又一属性,它来源于文化之不能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不能不依傍于社会历史的变化。时代性内容中那些代表历史进步的内容,形成为时代精神。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任一文化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文化的时代性内容和民族性内容,是同一文化内容的两种不同性质,并非有着两个内容或一个内容分作两大实体部分。民族性就包含在时代性内容之中,时代性亦包含在民族性内容之中。
由于文化有时代性,所以有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由于文化有民族性,所以有文化的传统问题。由于任一文化都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所以任一文化的现代化,首先便是自己传统的现代化;任一现代化的文化,都饱含它自己的传统在内。
西方的现代化文化,是西方民族的现代文化。其时代性的内容,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水平,足以带动各民族向前;其民族性的内容,则首先是他们一己的东西,只可供其他民族欣赏和借鉴。在整个人类奔向现代化的洪流中,每个民族都能够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沿着自己的道路,创造出自己的现代文化,具有自己民族性和当今时代性的文化。
当然,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在未来是要消融的,文化的民族性自也随之而消失。但那个日子的到来,绝非以日渐削弱各民族的民族性为前提,而是恰恰相反,需要以日益发扬一切民族的民族精神为条件。各个民族精神充分发展了,交融了,丰富多采的人类精神也就逐渐形成了。
因此,今天出版民族文化的研究丛书,发表文化的民族性的言论,便绝不是引导青年向后看,不是提倡保守反对前进。应该看到,七十年来,文化课题中研究成绩最差的,恐怕要数对文化民族性的研究;文化研究中如果也有“左”的干扰,恐怕最表现在忽视文化的民族性上。今天急需我们花大气力去做的,除了研究各种新潮,以更新我们文化的时代性内容外,便是研究自己,以确认我们文化的民族性特色。这两者带给我们的当是:让时代之光来照亮我们民族的宝藏,让我们民族的异彩去丰富时代之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