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寄希望于承包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3
第1版(要闻)
专栏:

  寄希望于承包制
本报评论员
如果问:1987年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在全国推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如果问:1988年在落实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措施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明确地回答:让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新的一年真正充分发挥出它的效果来。
中央提出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去年4月,只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到年底,全国大中型企业已有75%左右实行了承包。推行得如此迅速,说明了承包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吸引力。去年年初一度出现的工业生产“滑坡”的现象,由于承包制和其他措施的推行,很快便得到了制止。1987年,在进口原料减少等条件下,工业增产速度仍达到14%左右。毫无疑问,这里面包含着承包制的重大功劳。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优越性和它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承认,本报去年12月12日评论员文章《在实践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也作了论述。最根本的是它较好地体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把企业推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为改善企业经营机制,特别是为改善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创造了条件。当然,承包制还有待完善和提高,继续对它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探讨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现实条件下各种可以采取的办法中,它是最好、最有实效的办法,这是不可否认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勇于改革人们的精力、智力、创造力;它在实践中,正在变得日益完善起来。
仅仅用1987年承包制的实践和仅半年多内收到的成效来估计它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像一个人一样,在1987年,它只是倔强地站立起来,它的成效要充分显示出来,还需要时间,还要看1988年和以后几年的甩开膀子大干的实践。
展望今后的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进程,在大好的形势下,我们也看到一些“两难”的问题。例如,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在商品经济轨道上健康发展,粮食、生猪、蔗糖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进一步调整农副产品的价格;而物价的调整,又受到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不能超过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如果不作适当调整,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又会妨碍生产的发展,造成农副产品的更加短缺。怎么办?走出这个“死胡同”的根本办法之一,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向现代化的管理要效益,向科学技术要效益,使职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加收入,为调整价格提供条件。而这一切的实现,又都要靠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因此,让承包制在1988年充分发挥效果,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全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让承包制充分发挥效果,需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大量工作,使其配套、完善、深入、发展。这里面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强化经营权的方向。在现在的情况下,如果片面地、不适当地强调所有权,强调所有者的作用,就很可能阻碍企业摆脱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地位,甚至可能在改革上走回头路。在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当中,也应注意这一点。要多方为经营者、承包者“搭台”,使他们能够放开手脚,演出有声有色的“活剧”来。
第二,要把竞争机制进一步引进承包。用招标的办法“发包”,不仅解决了在承包基数上讨价还价的问题,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在社会上公开招标,还为一些事业和机关单位中有志于从事经营管理之士,打开了新的报国之门。这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家阶层的加速形成。同时,竞争对人们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心理素质,也有重要作用。
第三,要围绕发挥承包制效果,继续搞好各种配套改革。承包制本身要配套,要完善,要注意为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体制”搭桥;为发挥承包作用所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财税、资金、物资、外贸等等方面,也要相应地配起套来。这样努力下去,很可能摸索出一套在承包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宏观管好和微观搞活相结合的、改革和发展相结合的路数来。
第四,要在承包制的推动下,花大力搞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承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改革,但并不能代替它,更不能代替引进和吸收先进管理和先进科学技术。而管理和科学技术跟不上,就会使各项改革措施所开辟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企业内部工作搞好了,承包制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今年是中国的“龙年”,让承包制这条“龙”,在神州大地上,更加活跃、更有生气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