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上海人为什么长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上海人为什么长寿
新华社记者 叶世涛 马雪松
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这里,人口密度高,住房、交通挤,环境污染重。可是,上海人平均寿命最长。
据统计,全国人口平均寿命69岁,上海是74.7岁。其中,男性为72.54岁,女性76.85岁。上海解放初人口平均年龄是35岁,到1987年底,等于每年增加一岁。
过去,农民寿命一般比城市居民长。而现在市区居民的平均年龄达到75.73岁,郊区农民是73.43岁。这一新趋势表明:上海人口寿命已经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
同各地相比,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市1200多万人口中,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165.13万人,65岁以上有107.89万人。百岁“老寿星”也有40多人,比5年前增加一倍。上海人口类型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
为什么上海人长寿?
    医疗普及,还要学会自我锻炼
清早的公园,是老年人的天下。晨曦初露,梧桐树下,林荫道上,到处可见打拳、做操、跳舞、练功的老人。他们一年四季几乎风雨无阻。即使在眼下凛冽的朔风中,他们也像孩子似地兴高采烈。
体质好而又爱好运动的老年人,组织了不少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网球队,成为上海体坛的一个“特种兵”。
祖国大山名川也不乏上海老年人的足迹。别具一格的“老年体育旅游”平均每天出发一批,多的近百人。游览之余,同当地开展球类、田径比赛,既开阔眼界又锻炼身体。
“生命在于运动”,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认识。人们懂得,太极拳、保健操、气功,缓慢柔和,能使全身得到锻炼而又比较安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和上楼梯,特别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延缓衰老的进程。医师测定,经常跑步的老年人,腿部伸肌力量比一般老人大5公斤上下。
“全国健康老人”、85岁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总结健身之道,就是要多动、多思。老教授几十年来上下班都是步行,每天不少于2公里,外出开会也尽量不坐车。他说:我相信“动则不衰”的道理。搞科学的人往往坐得多,需要以运动来调节身心。
袁敦梓、毛惠琴最近双双进入百岁之年,是上海第一对百岁寿星夫妇。老人行走不需搀扶,铺床叠被、掸尘擦桌至今仍自己动手。有时,袁老还到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老太太不上街也在家里转转。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是他们长命百岁的“妙方”。
在上海,从市、区、县到街道、乡镇,7300多个卫生机构结成了日臻完善的医疗网,还有新设的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以及300多个街道、乡镇老年医疗咨询站。医疗的普及,使老人患病得以早发现早治疗,也使他们掌握防病的知识。许多老人知道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肺气肿是威胁自己健康的主要“敌人”;懂得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增强抵抗力,同这四种疾病“绝缘”,安享晚年。
    吃好喝好,还要注意营养合理
101岁的陈惠贞身子硬朗。她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杂”吃,不偏食、过食,也不是每顿大鱼大肉。主食除米饭外,有时还吃荞麦饺、山芋饭、南瓜团。菜肴爱吃的不多吃,不爱吃的也吃一点,水果倒是不断。一日三餐再加两顿点心,但每顿都不过饱。
陈惠贞的“杂”吃,也就是营养学家肯定的荤素结合、粗细搭配、少食多餐,以饮食上的平衡取得各种营养素的齐全。
近年来,上海的老人趋向于吃豆制品,用植物蛋白、植物脂肪代替动物蛋白、动物脂肪,防止胆固醇提高和过度肥胖造成心血管病。商业部门每年投放市场黄豆、赤豆、蚕豆、绿豆2万多吨。用塑料盒装和袋装的豆腐洁白细腻,特别适合老年人的口味。香菇、辣味豆腐干和素鸡、素鸭、素爆鱼、素火腿美味可口,既可作菜又可当点心。豆奶、豆乳冰淇淋也备受老人们的欢迎。
过去少数富裕人家问津的补品进入千家万户,反映了上海人生活水平提高和重视营养的普遍程度。近几年,人参销售量每年增长20%,1987年达200吨。市场上的滋补口服液不下70种,仅是“上药牌”人参蜂皇浆,1987年销售300万盒,依然供不应求。各种补品四季畅销。进补对象多数是老人。
相反,在懂得吸烟的严重危害以后,老人吸烟人数有所下降。一批“老烟枪”立志戒烟,用省下的钱购买营养品。
    尊老敬老,还要能够自找乐趣
经过几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尊老敬老开始在上海蔚然成风。医学专家指出,心理卫生对老人健康至关重要。“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单纯重视生理卫生,不能延年益寿。造成老人死亡的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致病原因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淮海中路住着一位老太夏硕存,刚好100足岁。老人丧偶多年,一个儿子和女儿都是当年领养的。女儿、女婿和儿子、媳妇如今也是60岁以上的老人。5个老人4个姓,虽然经济情况并不富裕,但大家生活在天伦之乐中。百岁老人逢人便夸小辈孝顺。这个“老人之家”连年被评为“五好家庭”。
上海目前最老的寿星是著名书法家苏局仙,今年105岁,除了眼睛患老年性白内障外,没有其它慢性毛病。苏老8岁练习毛笔字,90多年来坚持不懈,至今手不抖,笔不颤,字字句句苍老中有秀润之气,质朴中有雅俊之美。长年写字,老人不仅练出一手好书法,而且娱乐身心,寄托精神。
那些不喜爱种花养鱼、琴棋书画的长寿老人能自找乐趣,保持情绪愉快。人称103岁的李亚士老太有三乐:知足常乐,对生活要求不高,吃好一点就满足了;助人为乐,在里弄中为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发报纸、扫地、雨天代收晒在外面的衣服;自得其乐,同老人说说笑话,同孩子逗逗玩玩。陌生人简直难以相信,老人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
为“老有所乐”,社会给老年人提供了各种条件。2000多个老人活动室、“老年之家”遍布上海街道里弄和郊区乡镇,1000多个工厂企业办起了退休工人活动室。有1.4万多名老人正在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文史、绘画、摄影、烹饪艺术、家庭科学教育等知识。武定街道老年学校戏剧班培养的老年文艺队,一年来先后演出53场。志同道合的老人们从寂寞中“解放”出来,在不同的场所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上海人口在继续老化。据推算,再过40年,到2025年前后,60岁以上老人将从现在平均7个多人中一个增加到3个半人中就有一个。按照生物学的观点,人的最高寿命可以达到110岁以上。上海人的平均寿命能否再提高?上海老年保健医疗研究学会秘书长、老年医学专家周冠虹对此抱乐观态度。他说,上海经济发达,医疗技术先进,人民文化程度比较高,又普遍重视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出现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近几年来特别注意老龄工作,有效地推迟人们生理、心理衰老的进程。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正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批兴建住宅,改善交通和饮用水质,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如果上海的住房、交通、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人们的健康水平肯定进一步提高。上海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以上,为期不会太远了。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