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泥土中站起的“艺术家”——大连金州区农民演出团晚会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3
第8版(副刊)
专栏:

  泥土中站起的“艺术家”
——大连金州区农民演出团晚会观后
李伟
最近到北京的大连金州区农民演出团的表演,使首都各界观众被这群带着一身泥土气的“艺术家”们的动人风采所震惊。你看,由得胜乡农民组成的一支不足30人的管乐队,在解放军军乐团的帮助下,用了不足4年时间,竟排练了四五十个乐曲,能较高水平地演奏出像《载歌载舞的人们》、《骑兵进行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难度较高的军乐曲;而且能出色地演奏像《双鹰旗下进行曲》、《拿波里舞曲》(小号独奏)、《拉科茨基进行曲》、《卡门序曲》这样的世界名曲。在音准、节奏、声部的默契、旋律和感情处理上都恰到好处,使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这管乐的声音,是农民由内心发出的,他们想显示出农民也需要艺术,也能掌握文化,而且能吸收那些属于高层次文化的信心。正由于这样的一种心理,才使他们格外用心尽力。
《龙舞》是由友谊乡演出的。演员们都是菜农,打头舞彩珠的韩谦财已届73岁高龄。只见两条龙在舞台上忽而遨游,忽而蜷曲,忽而盘柱,忽而腾飞,龙身游动浑然一体,看起来似乎龙的全身肌肉都在协调地颤动。由大孤山乡渔民们演出的彩灯舞《闹海》,在舞台上的暗光中出现了鱼、龟、蚌、蟹、鱿等海中动物形象,“它们”嬉戏、欢舞,热闹,优美,体现了渔民在劳动生活中所想像的那种海中仙境。《龙舞》是用锣鼓伴奏的,而《闹海》则使用了现代的电声乐器,前者渲染云水风雷的气氛,后者造成海中漂荡的效果。大孤山乡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演出的另一个舞蹈《单鼓舞》,50年代也曾和首都观众见过面。男女演员们使用了特制的单面鼓,腰间拴挂着串铃,舞蹈动作热烈多姿,技巧娴熟,演员们身强力壮,焕发出农民青年的蓬勃朝气。晚会上还演出了声乐节目:湾里乡(这是个水产乡)阎凤的女声独唱《谁能比得上咱》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登沙河镇(这是个苹果乡)冯淑云唱的《金州美》和《在希望的田野上》,都是歌颂农村生活的当代作品。她们各有特色,阎凤用民歌唱法,音质明亮淳厚;冯淑云的发声既是民歌的,又近似美声,婉转清脆,演唱如流水奔泻,神态活泼,怡然自得。这些演员的表演,动作朴实,情绪自然,有时甚至憨态可掬,极少浮华之举。
他们的演出团确实是土生土长的,都是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体现了80年代富裕农村新面貌,不是土里土气的。他们表演中体现出来的技巧、文化素养、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说明他们从狭隘的乡土中走了出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丰衣足食,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文化,享受文化。金州区的农民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农民的文化气魄,可以成为那些已经富裕起来或正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一面镜子:如果富裕的农民不追求文化,那就永远不会成为现代化的农民,也不会脱离愚昧落后的境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