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与雷宇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4
第1版(要闻)
专栏:

  与雷宇对话
曾宪斌
以海南“汽车事件”而闻名全国的雷宇,在不久前召开的广州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当选为广州市副市长。雷宇在海南“汽车事件”中受处分后,能正确对待,没有因错误而消沉。他先后担任花县县委副书记和增城县委书记,都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受到干部、群众好评。笔者最近访问了雷宇同志,同他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并记下了这次对话。                    
问:祝贺你新当选为广州市副市长。据有关同志介绍,这两三年你在花县、增城工作很有实绩。尤其到增城担任县委主要领导职务之后,坚持改革,深入调查研究,“路通财通”等几项决策和实施,使该县经济呈现“起飞”之势。有的人发感叹:“像雷宇当年的处境,换了别人,恐怕早就躺倒不干,没想到他降职后干劲一点儿不减。”我以为真正的改革者就是应当摔倒再爬起来,“棒打不回头”,你说对吗?
雷宇(以下简称雷):首先我得声明一句,不要把我在县里工作的成绩说满了。其实事情都是靠大家来做的。这不是什么客气话。一个人的智慧、能力总是有限的。说到海南“汽车事件”处理之后没有灰心丧气,倒是实情。我始终这样想,只要不自暴自弃,相信党和群众,相信和拥护改革、开放的路线,就不会垮下去。说实话,当初我还做好了思想准备:接受更为严厉的处理。降职到县里,我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受了委屈而不去干,或不好好干。我的心情很沉痛,要加倍为党工作。再说,不是提倡干部要“能上能下”吗?“能下”就要体现在下去之后也要努力做好工作上。
问:现在你又“上”来了。“能上”的职责会更重。紫阳同志最近谈到广东要成为更加开放的改革综合试验区,这种改革的超前性决定了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依据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进行检验、探索。在这么个复杂的改革进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免不了要承担风险。广州是中心城市,风险可能更大些。你现在重任在肩,并从以往的风险中走过来,你一定清楚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困难和新的风险。
雷:事情确实是这样。既然要改革,风险就不可避免。广东要搞综合改革试验区,就必然要打破许多现存的条条框框。否则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突破,叫什么改革?当然,是否能称得上改革,标准要看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至于风险,无非是可能遇到3种情况:一是打破旧体制、旧框框,就会与原来的旧观念发生冲突,与旧的利益关系发生冲突。即使改革得对,也不一定会被所有的人理解或接受。二是改革对错参半、人们的争论会更激烈,有些一时无法做出定论,只能让实践来检验。三是改革遭到挫折,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不是讲辩证唯物主义吗?那就得承认我们认识有时落后于实践,有局限性、片面性。就可能会在某些改革中因为决策不审慎,或调查不全面,或改革方案虽然正确但时机掌握不好,或国内外一些预料不及的新情况出现等等而走岔路,甚至失败。
问:正因为如此,有的同志就很关心,要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改革中的失误,使改革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有一时的失误,也能很快得到纠正,取得群众的谅解。说得更为坦率而具体些,在权力的使用方面,你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们更关心你对使用权力的看法,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正确用权,避免或减少失误。
雷:我理解大家的关心。尤其中央让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搞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形势,也像你刚才说的,与当初海南开放有某种意义的相似。不过我刚才所说的失误难以避免,是就事物发展的一般情况而言。从我们做领导工作的人来说,主观上就是要力求避免失误,至少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失误的冲击波。要想改革取得成功,确有一个正确而不滥用权,避免或减少失误的问题。我想,要做好这些,首先是决策的科学态度。如广州市委提出的“三不决策”就要很好坚持。这就是:没有两个以上的比较方案不决策;没有专家论证不决策;没有可行性研究不决策等。当然,这里指的是对待重大问题而言的。也不是要机械地、教条主义地对待“三不决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出现了某种机遇,而机遇又处于一瞬之间,为了使机遇不致错过,事情能够办成,就只能靠领导凭经验直接拍板。说领导大胆直接拍板,也不是就不讲科学。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平常多调查研究,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注意知识的积累。否则,即使有两种以上的方案,有专家意见,有可行性研究,最后拍板的意见也未必正确,也可能会出现失误。
其次,正确而不滥用权,应当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鼓励下级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当领导的一定要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对于不同的意见,一要听,二要分析。有意见不一定有多少道理,但起码可以提供给你一个考虑问题的新角度。所以我想,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应当成为领导者的必备素质,是避免或减少失误的重要条件。
第三是不能滥用权力,要有监督,现在不是流行这么句话么:“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搞歪门邪道的人这话,我们也可以用。关键是以权谋私,还是以权为公。权、责本来就应当是统一的,要履行职责,没有权力怎么行。问题在于要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是干什么用的。所以要说监督,第一个就是自我监督。领导需要加强修养,提高觉悟。孔子不是说过么“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自我监督。
自然,光靠自我监督还不能保证不滥用权力。有的人就是不觉悟,不自省,你怎么办?还需要有其他各方面的监督。包括上级的行政监督,下面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等等来自上下左右的监督。就拿群众监督来说,我很赞成现在的对话形式。当领导的,定期向大家汇报工作,接受群众的评议;要多给群众一些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多点讲话的机会。
问:据我所知,广州市的群众参与是搞得比较好的。如有市长电话、市领导定期轮换在电视中与群众对话,每天有反映下情的快报,报刊上有“假如我是市长”的栏目等等。请你是否重点谈谈关于舆论监督的问题。因为新闻界也在改革,今后通过新闻媒介出现的批评将多起来,你怎么对待?
雷:我历来认为新闻界是支持和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新闻界要为改革鸣锣开道。新闻报道,当然有鼓励,有批评。除了正面启迪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外,我赞成多点舆论监督,指出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我感到那些指出问题的批评报道在某种意义上能更直接推动工作,是鼓励的另一种形式。对这样的报道,多多益善。我也希望批评时注意三点,一是善意的。只要不属于品质问题,就应当抱着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不要随便扣帽子。二是要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要将事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情形中考察。三是要有一定的分析,发人深思。改革既然是探索,难免有偏差,看到问题的记者有职责和领导一起思考、分析,同舟共济嘛。
除此之外,我想向新闻界进一言,就是一定要注意对领导成绩的报道,千万不要过分。否则只会给当领导的帮倒忙、添乱。就像我在前面讲的,不要把我在县里那段说得过满一样。工作做到了,群众看得见,自有公论。但你报纸登得多了,人家就会反感,即使没什么失实、夸张,你也会招骂。所以,我自己是欢迎新闻界多来点批评监督,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至滥用乃至错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