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舞在广州——老年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舞在广州
——老年篇
本报记者 袁建达 广东侨报记者 潘璠
吃在广州,玩也在广州。广州是青年人的乐园。那么,在这里,老年人是不是受冷落呢?
踏着晨光,记者来到了广州市南关舞厅。这是一家利用电影院的空间,巧妙地装修起来的娱乐场所,面积不算大,但音响、灯光设备齐全,四周还有供休息、谈话用的半圆型沙发和小圆桌。
置身舞池,舞曲悠扬,彩灯闪烁,令人为之一振。那一对对舞伴双脚轻滑,旋转生韵,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温文尔雅,莫不沉浸在音乐的节奏中。少作观察,即可发现:跳舞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舞场负责人梁昌告诉我,舞厅的早场专为老年人开放,乐曲相对缓慢、深沉。来跳舞的老人,既有离退休的干部、教师、工人,也有忙里偷闲的在职干部、职工。他们花一元钱门票,便可在舞池尽情跳上两个小时。有的老人干脆买月票,天天来这里“嘭嚓嚓”。
老年人跳舞,在广州已不是新鲜事。据说,广州市的市级电影院、文化宫、街道文化站,大都设有老年人跳舞专场。他们来到舞厅,怡然大方,动作优雅,一般喜跳慢三步、探戈、伦巴等节奏慢一些的舞,有时也跳有着触电般动作的迪斯科。不少年轻人跳现代舞是行家,但跳交谊舞,往往还要拜这些老舞手为师呢!
趁着跳舞间歇,我们请几位老同志谈谈感想。一位姓陈的老干部说,过去,他不但自己不会跳舞,而且看不惯年轻人在那儿“伦巴”。离休后,他目睹了改革、开放给羊城人民带来的变化,对跳舞有了新认识。现在,他不仅自己跳,还同老伴、孩子一起跳。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姓李的女教师。她退休后,也许是闲里生烦的缘故,总是同儿媳妇有疙瘩。后来,儿媳妇请她看交谊舞比赛的录相,手把手教她跳舞。她学会了跳舞,同儿媳妇的关系变好了,互相有了共同语言。如今,她成了舞厅的常客,月月几乎出“满勤”,体重减少了10公斤,她显得苗条、年轻了。
说话间舞曲又响了。那促人奋起的音乐,仿佛在召唤:“还我青春!还我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