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她的复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4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文学作品

  她的复活
姜德明
我们的女同学S死而复活了。
听到这消息,比当初听到她病故的消息还要令我惊愕、难过。
十年动乱以后,人们珍惜起友情的温暖,前几年很时兴了一阵子校友聚会活动。老同学们劫后余生,重又拥抱在一起。当年彼此青春结伴,而今都已垂垂老矣。
聚会之后,我们又孩子似的弄起同学录来。同学们分散多年,很多人下落不明,正在付印这个小册子时,忽然接到S丈夫的来信,说我们打听S的下落,他很感谢,然而不幸的是S就在最近病故了。我们不禁凄然,并在她的名后加了“已故”二字,“后记”里写了几句哀悼的话。
但是,S的这一页历史并没有真的从此掀过去。不久以前,有位同学竟在苏州的一条小巷里碰到她。她没有死!
我们不是应该为她的复活而欢乐吗?难道这不是S嘲弄了老同学!
近40年前,苏州姑娘S同我们相聚在北京。她的眼睛很美,还有长长的睫毛。一口吴侬细语,说普通话像演话剧。本来就身材苗条,走起路来自然轻盈似飘。晚会上,她同一位男同学合唱《打渔杀家》,配有胡琴锣鼓,带有做派,全出戏她都能拿下来。有人在追她,追不上的就说她的闲话。
毕业时,宣布分配名单,她分到了新疆。这是连我也没有料到的。有人说,就是要把这样的娇小姐发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改造。伊哭了。
哭过之后,她竟然脱去制服,换上一件淡雅的旗袍上街。这在当时简直是一种抗议行为,表示不想革命了。于是干部来了,青年团来了,人们开始在帮助她。
往前门车站送别去西北的同学,别人都在欢笑,只有她沉默不语,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然而她终于出发了。
一去就是十几年。她的青春一半留在新疆。后来工作调动,却是内蒙古,因此她又把余下的一半青春献给了大草原。她还像当年似的那样娇滴滴的吗?怎么就不懂得也走个后门回到内地来!
S老了,退休了,她才回到故乡苏州。
S不同我们联系,许是心存隐痛,想到当年人们伤害过她,愿人们永远忘掉她。
自从听到S复活的消息,我一直也有一种负债之感。尽管当年我没有直接指责过她,但我那时也曾经认为她换上旗袍是太过分了。她不是应该欢欢喜喜地讲一些豪言壮语,甚至咬破指头写血书才是正理吗,怎么能哭呢!
一件旗袍能有多少重量,却压得我这位老同学好苦啊!我只感到惭愧。我觉得,欢乐地到边疆去的自然好,流着眼泪去的也是母亲的好儿女。我想向这位当年如花似玉的老同学说:你的身上还带着边疆的风沙。值得骄傲的是你,应该悔恨的是我们。 1988年1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