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应忽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4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应忽视
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哲学受到人民的冷淡与人民的哲学素质差有关(见1987年10月8日《社会科学报》)。我的看法是:问题在于社会的根源。
长期以来,在我国不仅哲学受到冷遇,其他思想理论也不被重视。正如黑格尔所说: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是这样吗?
我国漫长的封建史,使人民一直处在频繁的动荡环境中生活。近代落后的基础又加上十年内乱的破坏,致使人们物质生活贫穷。人们各种活动的出发点,为的是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无暇顾及理性的王国,社会生活的需要制约着科学理论的发展。
另外,中国的历史是以官为本的历史。以官为本、重政轻专的意识沿袭至今。众多的工作,其工资都往行政级别上靠,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从政当官的比从事专业工作的,其物质待遇往往要好。新中国建立后,这种现象并没有绝迹,每每遭殃的首先是文化知识界。这种往事,使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会心有余悸。缺乏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纵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理论也还繁荣不起来,人民的理论修养、哲学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摘自《社会科学报》1月21日 潘明禄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