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批评的疏离与调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纵横谈

  批评的疏离与调节
滕云
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文学批评近年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某种对读者的疏离状态也隐然存在着了。对同一个作品和文学现象,批评界与读者大众的反应有不小差距。在批评界不算热门的作品,在读者大众中掀起热潮。批评家热衷评说的新作,读者大众漠然置之。批评家指为其曲甚高之作,读者大众和者甚寡。事实不难举,譬如对所谓“纯”文学,对一些在作者为探索性而在读者则索解无方的作品。你评你的,我读我的。热者自热,冷者自冷。批评与读者各行其道。这种情状,不知我们的批评界是应当喜?应当忧?还是喜忧参半?是应当改善抑或安之若素?
就说对“纯文学”的反应吧,这几年作家们推出了一大批被批评家称为“纯文学”的作品,体现了文学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意味、新形式,文坛为之震动,批评界做出许多文章,或阐释、破译作品内涵的奥义,或论说这些作品对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义。这边批评家指点“红杏枝头春意闹”,那边读者大众却是“鱼龙寂寞秋江冷”。对于这类比一般非通俗文学更不通俗、更超俗、更“纯”的文学,一些直性子读者说:这不是叫我们读的文学;一些老实的读者说:这是我们读不懂不知他人懂不懂的文学;一些困惑的读者说:这或者可以叫做玄文学。
这就是疏离、反差。咎在何方?在读者吗?难说。一般地指责读者水平低、观念旧并不解决问题。应当看到,在文学的世界里,生存、进化的原理不是“物竞天择”,而是“物竞人择”,读者大众(包括低文化层与高文化层读者)的文学取向,有其“人择原理”,他可不管文坛上空吹着“争现代”、“辞传统”的时风,他不想读他认为“没意思”或“太费劲”的文学,你能怎么着?那么,咎在热心评赞“纯”文学的批评家?也难说。文学毕竟需要发展、出新,而“纯”文学的确包含着发展、出新的因素,是应当研究、评赞的。刘勰写《文心雕龙》,每篇篇末都有几句“赞”,赞就是评。问题不在评家赞了“纯”文学,而在赞什么,怎么赞,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拔高溢美为“纯”文学者讳;问题在评家是否将读者大众合理的文学取向和文学的人择原理弃之弗顾;问题在于评家是否也习染了一味“争现代”“辞传统”之风。
批评家与读者大众的文学取向之间、专家审美与大众审美之间有差异不足为怪,它本来是客观存在,而且有其合理性。但不是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有经过适当的调节,合理性才显示出来。同一文学作品所引起的批评家与读者的冷热反差及其调节效应,可以作为例证。一方面,有识的批评终究会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对批评家来说,也不要把大众审美中的“人择原理”看得过于简单,不应否认清官意识的传统惰性力在读者心理深层的积淀,但大众的选择从来是现实的,批评家对大众文学选择的现实合理性更深细的体察,将使批评与读者的疏离继续获得调节。
是的,有调节则批评与读者的疏离、反差就显出了合理性。没有疏离、反差,就见不出批评与读者的你长我短,也就谈不上调节,只有经过不断的双向调节,批评与读者才能共同提高。
不作调节只保留反差好不好?我看,作为具体的批评行为,批评与读者有疏离有反差是应当的,否则批评还有什么价值?也应当允许批评家个人在批评实践中有自主选择,否则,压抑、取消批评的主体性,就不会有批评的独立发展,也于文学发展不利。但作为总体的批评态势,如果不时时顾及并调节与读者的疏离,就不合理了。批评家可以说批评是选择,但同时不要忘记阅读也是选择,大众的阅读选择中有大众的主体意识,也是忽视不得的。大众是决定文学生存、进化的人择原理的主要体现者。我想,批评的选择与读者的选择局部疏离,总体一致,才是最优选择。把批评者与读者的疏离、反差神圣化,批评就会离开大众走进沙龙,走进象牙塔。批评从与读者疏离走向与读者隔离,其结果不但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批评自身的独立发展,还会窒息了批评的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