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黄梅新曲动人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黄梅新曲动人心
吴乾浩
被请回湖北老家的黄梅戏,植根于故土乡情,又结出了新的硕果。前不久进京的湖北省黄冈地区黄梅戏演出团以别具风格的剧目,撩动了首都观众的心弦。
艺术作品乐人易,动人难,要让广大观众关注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与之同欢共哀,并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英山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银锁怨》,通过现代题材形象地展现重男轻女观念对农村妇女所带来的悲剧命运,借助以子易女的情节关目激化了戏剧冲突,银锁作为三代人苦难遭遇的见证格外具有力量。作品还站在新的高度试图挖掘出普通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应该取得的存在价值,由此同传统封建伦理观念进行有层次的撞击,像剧中的巧巧、长根、田母、康母等人都是普遍意义上的好人,对生活没有奢望,以寻求安逸、平和的天伦之乐为最高追求;这方面的追求与生儿育女的偶然性所产生的矛盾,为封建意识的孳生与繁衍创造了条件,互为因果促成了全剧的悲剧结果。他们都是封建传统观念广义的被害者,又是封建传统观念的信奉者,有的甚至是封建传统观念的身体力行者。这种与封建传统观念所构成的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酿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思想支柱,加深了作品的内涵,扮演巧巧的演员郑淑兰以适度、细腻的心理体验,较好地把握了人物善良、柔顺、富于母爱的性格基调;她那富于技巧性的黄梅戏曲调的演唱,以声传情,对比鲜明地强化了角色的内心激荡,易于取得观众的共鸣。《银锁怨》除了在个别场合点明大致时代,在很大程度上采取模糊具体时间阶段的做法,这本无不可;但把人物的心理矛盾,与性格冲突完全摆脱了现代氛围所可能带给他(她)们的时代特征,则失之绝对了。故事的传奇性不能不讲,但把更多的戏剧冲突建筑在人为巧合之上,有可能带来观众逆反情绪,妨碍了更深层的感动。全剧的悲剧基调确立之后,对各场次段落的情绪铺排仍应有统筹处理;那种一味的强调悲,弦越拉越紧,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
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於老四与张二女》作为新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取得了旧貌换新颜的效果。这个戏既乐人又感人,娱乐性能与感人效果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演出风格。此剧取材于清末民初“张二女私奔”的真人真事,搬上舞台后屡经加工,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段落,既以整本戏也以折子戏形式与观众见面。族长张二维为维持风化屡加干涉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长工刘五赤诚相助好友的婚事,多次戏弄张大维,这一反一正的两个喜剧形象在对待张二女私奔这一问题上各个施展自己的身手,在多回合的较量中显示出卫道者的愚蠢无能与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乡土恋歌,该剧包含了许多乡俗乡情,尽情以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表演穿插其间,诸如推车、跑驴、打莲厢……等等,都载歌载舞愉悦观众,娱乐性是很强的。扮演张二女的黄东风,扮演於老四的郭华阳,扮演刘五的汤寿庭,着意在歌舞中刻画性格,使这些段落在乐人的同时,让角色更贴近观众,产生了对青年男女自由婚姻的支持与同情。相比原作,目前的演出本纠正了以往对张大维等的丑化、漫画化,赋予反面人物以真实的心理动机,让戏剧冲突有更深层的性格冲击,不把社会矛盾简单化,这一改变是成功的。剧中的歌舞场面在广泛吸收兄弟剧种的语汇、手法的同时,仍然强化湖北黄梅戏传统中的民间色彩,乡土风味,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学人所长,不要忘了自我,如果借鉴以丧失自我作代价,那就损失太重了。正因为采取了以我为主、兼学其它的作法,湖北黄梅戏才得以自立,与安徽的黄梅戏各呈风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