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妥协为上 联合为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6
第7版(国际)
专栏:述评

  妥协为上 联合为上
本报记者 魏崴
欧洲共同体12国首脑,经过了两天的艰苦磋商,终于在13日凌晨达成一揽子协议,为实现一个拥有3.2亿人口的内部统一大市场开启了绿灯。
在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对本次聚会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认为他所提出的《为实现一体化文件而奋斗》的报告,在整体上、原则上和方法上,被首脑理事会接受了。从会议进程看,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果:在扩大结构基金上,今年的经费由70亿欧洲货币单位增为74亿,以后逐年增加13亿,到1993年实现翻一番;在改革预算机制方面,逐步扩大自身财源;在共同农业政策上,采取若干限制产量、压缩开支的措施。首脑会议还为克服本年度的财政危机,作了相应决定。
此间观察家认为,会议能有这种结局是很不容易的。开幕前,欧共体舆论界多是从各成员国的矛盾和分歧上作文章,认为形势十分严峻。会议召开一天后,前景仍扑朔迷离,直到第二天下午,大部分国家的立场才趋于一致,只有英国坚持己见,再现了去年6月的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1∶11的局面。之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立场才开始松动。同时,现任主席国西德决定延长开会时间,当晚继续协商。此时,乐观气氛才有所增强。
这个被某些西欧人士称为“最后一次机会”的首脑会议,在“山重水复”后而“柳暗花明”,突出地反映欧共体内部建设上的两个特点:首先,是“难”。12国在联合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一个痛苦的徘徊过程。这是由欧共体本身性质决定的。一体化每一次加强,势必是超国家形式和内容上的一次新发展,各国的利益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某项政策的改革或提出总得到受惠的国家或行业的支持,吃亏的国家或行业就持反对态度了。同时,眼前的、个别国的利益也并非总是和长远的共同的利益相一致的。比如,砍农业开支,农业生产者反对,农业较发达的国家也积极不起来,但农业开支砍不下来欧共体又寸步难行,于是便形成了吵来吵去,总也达不成一致的“难”的局面。
第二,是靠妥协,逐步前进。欧共体的困难再大,联合起来的力量总比一国的力量强大。成员国政府和人民清醒地看到,不共同解决内部和外部问题,就难以求得生存发展。况且,多年来,各成员也享受到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政治联合体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和实惠,因而,各方为争利益吵得天昏地暗,但谁也不会和共同体决裂,到头来总是你作一点妥协,我作一点让步。像难分难舍的兄弟,争吵过后又和睦共居。例如,这次在调整农业政策上英国、荷兰等嫌步子小,在增加财源上,意大利和比利时嫌掏钱多,但最后都妥协了。
本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取得的结果,为欧共体从速实行共同的经济、社会政策,积极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强各成员国之间高技术的合作和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德总理科尔会后指出,从现在起到1992年,欧共体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为了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除了联合,别无选择。德洛尔也指出,今后在国际讲坛上,欧洲可用更强的声音说话了。换句话说,欧共体在应付世界经济的复杂局面和新形势方面,地位将有所增强。
              (本报布鲁塞尔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