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陕北迎春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8
第2版(要闻)
专栏:

  “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
——陕北迎春速写
新华社记者 马集琦 彭少阳 李勇
“高塞利他们‘走西口’回来了!”
“你看人家,开回了‘大解放’,攥了满把票子。”
“陕北的娃们也出息了!”
当高塞利的妻子刘晓燕从丈夫手里接过大包小裹时,高家四孔新箍的窑洞里已挤满了人。
这是春节前几天记者在陕北安塞县东营村看到的动人场面。
历史上,“走西口”却是另一番景象。陕北十年九旱,每到灾年,就有一些饥民牵儿携女渡过黄河,到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地,逃荒要饭。
如今,进入农历腊月,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梁、峁、岔,几乎天天都有人站在村口、崖畔,迎接“走西口”回来的亲人。回来一个人,村里就热闹一阵子。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吹醒了陕北黄土高原。率先踏上致富之路的是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和有技艺的匠人。他们一批批走出家门,跑运输、做生意、雕石头狮子、盖房子……走东跑西,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一些庄稼人还习惯地把这种“劳务输出”叫做“走西口”。但是,今日走西口,再不是历史上那种走西口了。
21岁的高塞利从去年2月带领本县8名青年,在甘泉县林场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给内蒙古、山西、榆林等地的玻璃厂加工包装箱。不到1年,就收入上万元,还买了1辆汽车,其他8个人,去掉吃喝,节前都带回了1000多元人民币。
过去“走西口”大都是男人。近几年来,一支娘子军也在外边闯荡开了。安塞县徐家沟35岁的妇女王西安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从小就喜爱剪纸。1980年后,几经培训,更是身手不凡。去年,她经人介绍,住进西安唐城宾馆,手持一把2寸长的小剪刀,为一批批外国观光者表演剪纸艺术,并当场出售。她剪出的熊猫担鱼、黑猫白猫捕鼠、骑驴的婆姨赶驴的汉……一张张活灵活现,大受外宾欢迎。去年,她9个月收入近万元,交给国家的比这多两倍。王西安告诉记者,“俺作梦也没想到,几剪子下去就是几十元、上百元的外汇收入!这世道真的变了。”村里人都说王西安确实变了,她白白净净的脸蛋,乌黑闪亮的头发,一件得体的蓝底碎白花花罩衫,真像个民间艺术家!
今日“走西口”,它给陕北人增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延安地区劳务输出已有7万多人,看来还有增加的趋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