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五喜”何以“临门”?——记杭州工艺鞋厂腾飞的奥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8
第2版(要闻)
专栏:

  “五喜”何以“临门”?
——记杭州工艺鞋厂腾飞的奥秘
本报记者 毕月华
1987年下半年,对于杭州工艺鞋厂来说,叫做“五喜临门”:
8月,全国鞋帽最新款式评比会上,4个产品荣获优秀设计奖、最新款式奖和流行款式奖;
9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首届鞋饰民意评选会上,荣华牌系列工艺鞋荣获“金鞋奖”,厂长俞金水同时荣获“金鞋企业家荣誉奖”;
9月中旬,该厂提前100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产值、利润分别比1986年同期增长70%和89%,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10月底,与美国彼尔格林公司达成补偿贸易意向书,使荣华牌工艺鞋在美国开辟了新的市场;
11月初,在广西柳州全国性鞋帽订货会上,荣华牌工艺鞋订货量突破300万双,居各厂之冠。
杭州工艺鞋厂只有300多名职工,两年多前还负债累累,产品积压,为何一跃成为全国布鞋行业的佼佼者呢?
1985年8月,俞金水接任鞋厂厂长,为了摆脱困境,他首先处理了积压产品,组织职工生产“青年舞鞋”系列,市场走俏;1986年后俞金水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对干部和后勤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与企业当月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这一下,几乎无需动员,全厂脱产管理人员骤然减至12名,仅占全厂职工总数的4%,节约了全厂行政工资开支的40%。干部少了,办事效率反而高了。
1987年初,杭州工艺鞋厂实行了厂长经营承包责任制,车间和职工实行了定质量、定消耗、定工资含量的横向考核的计件工资制,对管理人员实行了岗位百分比考核工资制。采取这一措施,全厂在不增人员、不增设备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又比原来增长2倍多。为了健全计件工资制,他们将一双鞋子分解成56道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原材料、辅料的耗用定额和质量要求都有明确指标,规定节约有奖,浪费要赔。为了保证质量,他们还实行自检、互检,前道工序的质量要由后道工序来检查,如漏检,前后二道工序的工人要共同赔偿损失,出了次品则需由当事人按正品鞋价格自己买回处理,不使企业蒙受损失。自此以后,大家都力争做到非一级品不出手。1987年一等品率达到98.5%。开箱合格率提高到99.7%。荣华牌工艺鞋被杭州市计量局定为符合国家一级合格标准产品。
杭州工艺鞋厂重视以新取胜,注意将传统工艺与时代风格相结合,他们设计的样式总比别人先走一步,而且绝大多数产品在式样上做到下半年与上半年不重样。1987年他们新设计200多个新品种,只精选了42个投产试销。
杭州工艺鞋厂在“三包”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加了个“三保”——保质、保销、保赚。所谓保销,即包经营者好卖。商店向该厂进货时,他们常常提醒进货者要少批量多品种,等试销后吃准行情再大批进货。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商店进的货有时卖不掉,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向该厂退货或调换。俞金水说,凡经营我们的货,都要包他有赚头,这就是“保赚”。例如,为了占领上海市场,每双鞋他们减价5角多。原来上海市场进不去,现在南京路、淮海路、金陵路这三条主要马路上的鞋店里,一般都经营荣华牌工艺鞋,年销量达到该厂总产值的1/5。
五喜临门仅仅是杭州工艺鞋厂发生变化的一个侧面。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俞金水和他的同事们目标更远大了。1988年他们要使年产量由1987年的85万双扩大到150万双,除进一步扩大花色品种外,已在着手研制目前尚属国内缺门的第四代工艺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