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同样的冬天 不同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8
第3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同样的冬天 不同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云飞
进入新年以来,英国出现了一阵罢工浪潮。护士和医务人员、汽车工人、海员、伦敦地区的教师及个别煤矿的工人等都举行了罢工。这些罢工事件的原因各不相同,互相之间也没有联系,有的已经结束,有的方兴未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从2月7日开始的福特汽车厂3万多工人的罢工。工会已经筹集了600万英镑,表示可以坚持罢工3个月。
福特汽车厂是总部在美国的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在欧洲有41个分厂,11.2万工人。在英国伦敦的达更汉姆及其他地区则有22个分厂,4.5万工人。福特厂去年在欧洲的汽车销售量达140万辆,占欧洲汽车市场的12%,利润急剧增加。不久前,英国福特厂的厂方向工人提出了一个为期3年的一揽子工资方案,被工人拒绝。理由是厂方答应的工资增长数与其利润的增长太不相称,并担心这3年内厂方将会改革生产规程,增加劳动强度并进一步解雇工人。而后来透露的材料表明,厂方确有此打算。由于福特厂汽车的零部件靠各分厂协作生产,因此英国的福特厂罢工使设在比利时、西德等地的分厂也就要停工待料,每天约损失1700万英镑。
最近的罢工浪潮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它发生在英国工人运动的低潮阶段。自从1985年3月历时一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结束以来,英国的罢工活动曾悄无声息。主要原因是保守党政府利用在议会的多数地位,通过立法手段限制了工人的罢工活动。例如:1980年和1982年通过的《就业法》,1984年的《工会法》,即将通过的还有第四个法案。所有这些法案都对罢工活动作了许多规定和限制。因此工会稍有不慎,资方便可诉诸法律。而在英国过去,工会一向势力强大,罢工时有发生。1978与1979年之交那场遍及全国的大罢工,人们记忆犹新,英国舆论称之为“不满的冬天”。那次大罢工的结果是工党卡拉汉政府的下野,保守党撒切尔政府的上台。因此,很自然地这次罢工浪潮出现后,人们要问:那个冬天的故事是否会重演?此间舆论认为,时移势易,完全重演的可能性不大。同样的冬天,不同的故事。
根据英国舆论的分析,最近的罢工浪潮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这次福特汽车厂工人的罢工是完全按照政府已经通过的法案进行的,并且作了长期斗争的准备。这是否预示着英国的工人运动经过了一两年的沉寂已经学会了“合法斗争”?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次的罢工可能成为英国工人运动从低潮开始转变的起点。第二,英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提高6%,1987年更达7%,但它的生产效率比起美国、西德、日本等国家来还低许多。这是资方不肯向工人作更多让步的根据。同时,英国工人的工资也比这些国家同行低。英国工人因此又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虽然撒切尔夫人认为自己执政以来的得意之笔是治好了“英国病”,但那毕竟还是大病初愈。如果福特厂的罢工旷日持久,并进而波及其他行业的话,那英国的制造业就会面临重大的考验。第三,近年来,英国的外资不断增加,美国是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在西欧投资最多的国家便是英国。外国投资者都很注重英国的劳资关系。日本人在英国开厂雇工,往往约法三章,不许随便罢工。如果罢工增多,势必会影响英国的投资环境,令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此间舆论认为,政府最关心的正在于此。
目前,劳资双方正在进行谈判,结果有待观察。
        (本报伦敦2月1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