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笔下追阿Q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8
第4版(副刊)
专栏:

  笔下追阿Q
谢文
荒煤同志1988年元月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他去年秋天访问绍兴时,已经“在绍兴向阿Q告别”了。我想有两层意思需要同作者商榷。
先说“告别阿Q”这一层。阿Q不是历史人物,它只是个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典型。因此,向阿Q告别,就意味着不再承认这个典型对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了。我的意见恰恰相反。我觉得,今天也好,明天也罢,甚至今后几多世纪,都不可能向阿Q告别。如果已经告别了,那要赶忙把它追回来。古时有个“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而今我却要“笔下追阿Q”了。阿Q不能走。因为他在今天还大有用场。不错,萧何追的韩信是个帅才,而我今天追的阿Q却是个愚昧、落后、贪婪、嫉妒甚至还有几分奴性的模特儿。如果说的是告别鲁迅创作阿Q这个人物形象时所在的时代,那自然不成问题,因为中国早已经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阿Q这个人物形象却告别不得,就在今天,甚至在今后几十上百年,“阿Q精神”也难以根绝,带有几分“阿Q味”的人还将与世同存。因此,我们需要阿Q,需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不时地照一照自己,照出我们的污点,以利洗涤。或者,另打一个比方:把“阿Q精神”当作一根鞭子,经常抽打自己几下,以便打掉身上还残留着的丑陋习性,“开出反省的道路”。
再说第二层。向阿Q告别的作者,一到绍兴就想起了阿Q,看见身穿各式服装的青年男女时,“想起了阿Q”;看到绍兴的城市建设新貌时也“想起了阿Q”;甚至还“仿佛看见了阿Q的形象”,末了又“在绍兴向阿Q告别”。作者完全把阿Q同绍兴连在一起了,认定阿Q是绍兴人。这里是否产生了错觉?是的,鲁迅确是绍兴人,但鲁迅笔下的阿Q却不是绍兴人,《阿Q正传》也不是在绍兴写的,不知为什么荒煤同志非要把阿Q同绍兴挂起钩来不可。要知道,鲁迅历来就不同意把阿Q认定为某地人。为了防止人们把阿Q认作某地人,鲁迅先生特地在《阿Q正传》本文中指出:阿Q的籍贯和姓名都无可考,“未庄”的意思就是地点不明。“阿Q”的意思就是没有姓名,只得将英文字母中借得一个“Q”来担当此任。为什么不写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的籍贯?鲁迅先生1934年11月14日在给《戏》周刊编者的信中有过十分中肯又明白的阐释:“在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很少”,他不写明小说人物的籍贯,“目的在于消灭各种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鲁迅对《戏》周刊编者让阿Q讲绍兴话一事称作是“胡调”,是“眼睛为俗尘所蔽”。
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向阿Q告别”都是不妥的。我以为,鲁迅这部不朽作品的社会意义在时间上绝不限于解放之前,它是永恒的;在空间上也不是绍兴特产,它是全中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