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开放之路延伸、延伸……——珠江三角洲农村外向加工业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放之路延伸、延伸……
——珠江三角洲农村外向加工业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陈健 刘允洲
    广深公路——拥塞的路,“淌金”的路
出广州东南西北行,一色平平展展的公路,一律挤挤挨挨的车流,又数去深圳的广深线最挤。从广州到黄埔20多公里的“卡脖子”路,我们的汽车足足“爬”了两个半小时!
169公里长的广深线车声隆隆,不绝于耳。有人说这是国内最拥挤的公路。以记者所历,信之不谬。至少北京的长安街不比它繁忙。东莞市长安镇副镇长袁润澄领我们横穿公路,左顾右盼等了好几分钟的车。他说他们数过,一天过往机动车两万辆以上。
坐车赶路人怨声载道:“这么挤!”司机悠悠然:“车多。”怪,车怎么这么多?袁润澄说:“‘开放’给‘放’进来的。”他指着车流中那些印着各种字号的香港货柜车:“瞧,一天成百上千地来。”
这些从深圳过境的载重十来吨大汽车,拉来了设备、样品、原料,载走了各类加工制成品、农副产品,又拉来了财富……有人说广深线是条“淌金的路”,这比喻并不过分。广深线穿境的东莞市,香港货柜车梭织起两千多家“三来一补”企业,1987年工缴费收入近亿美元。这是上了数的。还有不好数的——光看这广深线沿途,添了多少饭馆、旅店,添了多少街市?添了多少停车场、修理站?……不都在创造就业创造财富?
这一切,都兴于开放之年。把这条路称为“开放之路”,或者从这条路来看开放大势,都是很适宜的。
    横向衍生的路,在乡间密布成网
从深圳方向来的香港货柜车,沿广深线跑着跑着,不知什么时候一打车把,拐上两旁通往乡间的公路。那些“三来一补”小厂,多半办在村头村尾。东莞市的这类厂子有70%以上下了乡。
市长郑锦滔对记者说:“我们把这个办法叫做,工厂办到农民家门口。”他解释说,都集中城里,光生活设施就要花很多钱。农民来办,不愁吃,不愁住,工资低,这一点对港商吸引力最大。一开始也不用盖新厂房,旧屋、居室,都可以利用。还有,来料加工不是“旱涝保收”,一旦来料不足或订单没有了,农民不怕停工停产,大不了还回去干农活。
香港老板开始就愿意下乡吗?“不”,郑市长说,“开始他们眼盯城区,嫌乡下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饮水不清。好!我们开头靠工资低吸引人,同时把不该花在集中城区办厂的钱,转移到修路、架桥、办电、装电话上。”
从1980年以来,东莞人集资1.4亿多元修路架桥,又集资1.3亿多元办发电厂,装电话。面积2465平方公里的东莞,如今有1000多公里水泥路,通往每一个村子;有两万多门程控电话,在农民住宅抄起话机,可以同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生意人看电讯比公路甚至更重要。一位打算投资的外籍老板回乡,未谈生意,先问商业通讯如何。一试电话,不出村舍直挂到大洋彼岸的美国,高兴得脱口一个“干”字。
公路、电话、电线,构织交叉,四通八达,衍生于广深公路主线——不,也衍生于广珠(珠海)线,广佛(佛山)线……开放之路于是在珠江三角洲大地延伸成网,构成一个广阔的农村外向型加工区。
    路在向前延伸,距离却可缩短
山路弯弯,翠岭绵绵。越过广州往肇庆去的广肇线越走山越深越高。然而,一路依旧可见的香港货柜车不时提醒我们:开放之路在纵向延伸。
与广西毗邻的罗定县,去广州270公里。使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过去穷得叮当响的边远山乡,近几年却跻入广东数得着的服装加工出口基地行列。省外贸机关刚发现这一点时,着实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冒出来的!”
这里的40来家服装针织厂,从业人员达15000多人。县城边上高11层的招商大厦,是1985年建成的。光这座楼里,就有1300多织衣、制衣工人。来料加工企业兴华针织厂的港方经营者陈宗,领着我们巡行各层车间。谈起生意,他指着车间里一堆堆颜色鲜丽的毛衣,高兴地连声说:“不错,不错。这些货在美国很好销。”
现在罗定所办“三来一补”企业的客商已有67户,一年给罗定送来工缴费200万美元。许多人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外商的投资兴趣自然集注于珠江“小三角”,为什么罗定这样的“远水楼台”也能“得月”呢?用罗定人的话说,这叫“蜜糖引蚂蚁”——用更优惠的条件和更佳服务来招徕客人,可以使客人觉得同山区搞经济合作也不吃亏。
县服装厂能干的女厂长彭沛玲给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招儿”:不是离香港远吗?我们索性把加工交货地点放在肇庆、深圳,厂方得利低,加上格外小心保证货齐、货好,就不怕客商不来。
利低亏不亏?县领导还有一本账算:罗定人多地少,就业是一大难题。多搞点“三来一补”企业,不会没便宜占。正因如此,县里给外经活动定了一条“杠杠”——不管利大利小,只要能解决劳动力就业,生意就做,合同就签。有了这条实实在在的“杠杠”,罗定的外向加工生产一下子活起来了。
“客商越来越多,订单越来越多,生意做不过来了”,女厂长彭沛玲说到这一点,且喜且忧。不过她又说,“现在队伍大了,我们厂就带起30多个服装厂”。县里有个“活”政策:鼓励能人“跳槽”(离开国营或集体企业),自己挑头去办“三来一补”企业。这样的企业现在有十几个了。
县里第一个在国营厂子停薪留职跳出“槽”的肖佳熹,现时拉了个港商办起个“复兴时装厂”。周围来了几十个工人,租了乡政府的房子,还进了60多台先进的“洋机器”,三下两下一组合,一年也创造了20多万港元的工缴费。
穷有穷办法,穷也该用穷办法,因为穷办法能治穷。罗定就是靠自己的“穷办法”,使深居大山的自己缩短了同香港同世界的距离,使开放之路得以延伸。去年,这个县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8亿元,比1980年增长190%;农村人均收入600元,比1980年翻了两番多。
开放之路——富裕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