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海峡春色——台湾海峡西岸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9
第2版(要闻)
专栏:

  海峡春色
——台湾海峡西岸纪行
新华社记者 揭衍珍 刘东耕
海风携带朝雾,吹拂我们的衣襟;白浪卷起沙石,拍击古老的海岸。举目眺望,台湾海峡啊就在面前闪动。
春节前夕,我们登上一座突入海中的小山远望,琉璃万顷的台湾海峡军舰在游弋,渔船在作业,昔日的军港也停泊着商船,一些军事禁区新辟为旅游胜地……
这里是胡里山炮台。一大群中外游客沿着弯弯曲曲的甬道向里走去。甬道尽头,有一座巨大的古老炮垒,一门底座直径为7.3米的老式克虏伯大炮,280毫米口径的炮筒直指蓝天。炮垒右侧瞭望塔上,一副高倍望远镜能把4000米外的大担岛和二担岛“拉”到游客眼前,挂在海峡彼岸旗杆上的旗帜清晰可见。
作为大陆离国民党军队驻扎岛屿最近的城市——厦门,如今许多军事设施都像胡里山炮台一样对外开放,一些条件较好的防空洞辟为商店、旅馆和游乐场所。
距小金门只有2.5海里的何厝村是厦门的“最前沿”。1958年炮战时,这里每平方米的地面上平均要落对方发射过来炮弹的一块弹片。30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这个曾蜚声全国的海防前哨村,只见处处花红柳绿,春意盎然。最近的几年间,何厝村927户人家,除原住房条件较好的6户外,全盖起了新房。
今日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与日俱增。
我们在崇武半岛听到一件感人至深的事。崇武与台湾的新竹隔海相望。1965年8月6日的“崇武海战”就发生在崇武以东的海面。时隔18年后的6月5日,一架台湾军用飞机坠落在金门的料罗湾海面,其中两名遇难者的尸体漂到了崇武以东海面。大陆渔民郑比仇等人发现后,当即停止作业,把尸体打捞起来,小心翼翼地运回大陆。
6月的闽南,天气炎热。经过海水数天浸泡的尸体很容易腐烂。但当地群众说,我们与死者同是炎黄子孙,同胞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这两具遗体交给他们的亲人。有的用清水把尸体冲洗干净,并设法对尸体加以保护。有人还找来了福尔马林和浓酒精等防腐剂,对尸体作防腐处理。郑比仇等人连夜赶制棺材,将尸体收殓。与此同时,福建沿海离金门最近的4个有线广播站向金门广播,告诉对方同胞前来认领尸体,从晚上9时到次日上午10时,用普通话和闽南话交替广播了13个小时,计120遍。
6月13日,又是在波光粼粼的崇武海面,分别由金门和大陆驶出的两艘渔船相聚了。双方人员像老朋友见面似的互致问候。大陆同胞将一只装有两口红漆棺木的舢板交给了对方。分手时,双方人员伫立船头,频频挥手。
海峡两岸的商业活动也得到了发展。海峡两岸的转口贸易,去年达15亿美元。大陆沿海修建了9处渔船停靠点和渔民接待站,专门接待前来避风、修船的台湾渔民数万人次。两岸渔民在海上相互救援的事有1000余件。
我们用望远镜向海峡那边观察,只见大小金门像一条巨鲸静静地躺卧着。大金门的金沙港一带几辆绿色的卡车在来往奔驰,一些穿灰衣服的人在劳动。我前沿观察所的哨兵说:“看样子他们正在建设新港。过去,大金门灯光管制很严,晚上一片漆黑。现在,每天晚上金沙港一带灯火通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