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窑洞窗花火映红——延安农村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0
第2版(经济)
专栏:

  窑洞窗花火映红
——延安农村巡礼
新华社记者 马集琦 彭少阳 李勇
记者在陕北农村采访,最令人赞叹的是窑洞。在公路边、山沟里和崄畔上,那一排排叠起的新窑洞,仿佛在告诉人们,改革给长期贫困的陕北革命老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
窑洞窗花更使你眼花缭乱,它会告诉人们这种变化。看!贴在窗格里的一对对飞鸟,一条条腾空的火龙,憨态可掬的熊猫,四蹄扬起的骏马……表示了千家万户喜庆的心意。
陪同我们采访的《延安报》副总编辑苏若望介绍说,改革、开放给陕北人民带来了富裕。全地区有百分之六七十农户,近几年都建起了新窑洞。安塞县石头多,箍起的窑多是石窑。瓦窑堡的煤多,烧砖便利,农民新建的窑洞多是砖窑。陕北农民过去那种在土崖上打的窑洞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修石窑、盖砖窑已成为农民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新的标志。
记者来到子长县冯家屯村。这个村194户人家,近几年就建起了400多孔新砖窑。在农民郭继李家,三孔砖窑,一个用砖墙围成的小院,清洁、豁亮。女主人忙着做过年节的饭食。他六七岁的小儿子在一架电子琴收录机旁弹着儿童乐曲。女主人告诉记者,3年以前他们还一直住在土窑里,那时连肚子都填不饱,修新窑更是连想都没敢想。1984年以来,她男人抄起了杀猪的营生。开始,她听见猪叫都害怕,慢慢的,她跟男人一起当上了屠夫。刮毛、翻肠子,什么活都能干,一天平均收入二三十元。现在,一家6口已住进了三孔共有70多平方米的砖窑。
诚实的劳动美化了生活。像郭继李一样,35岁的农民冯建国这几年靠做木匠活,每年收入5000多元。去年,他箍起两孔新窑,还盖了3间一砖到顶的平房。一套组合家具、海绵垫的双人床也进入了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一孔孔新窑洞前,记者被那新奇多样的窗棂图案、古朴的建筑风格和贴在窗格里的剪纸吸引住了。据介绍,每孔窑洞的造价一般是200—300元。农民自己打石头、烧砖,箍窑时有亲戚朋友来帮忙。主要的费用是花在请箍窑的石匠和雕饰窗棂的式样上了。窗格子表现着农民们对美的追求。这些窑洞的窗棂都很讲究,有莲花初绽、菱形相套、扇面摇曳的图案,更多的是套刻的各种花纹。考究的窗棂,糊上雪白的纸,再贴上五颜六色的剪纸,窑洞被装饰得格外美。
记者来到安塞县马家沟李秀芳家,这位48岁的中年妇女,现在已是陕北黄土地上闻名的农民剪纸能手了。她把自己剪的大顶花《二龙戏珠》贴在高高的窑顶上,把那些牛啊、狗啊、马啊……粘在小窗格里。她属龙,今年特地一剪子剪了4条龙,分别贴在四孔窑洞的玻璃窗上。新颖多姿的窑洞窗花,把这座农家小院装点得春意盎然。她告诉记者,前几年她应邀到法国访问,在巴黎的街头上剪法国人喜爱的猫头鹰,没想到身处艺术之都的巴黎人竟排起一条长长的队伍,为得到一张剪纸,直到黄昏还不肯散去。
春节前夕,李秀芳接到通知,有4位香港职员要来她家过年,住她的新窑洞,欣赏她的窑洞窗花,领略她剪刀下的风采神韵。她笑着对我们说,俺做梦也没想到,陕北的窑洞窗花竟这么招人喜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