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从“藏书名山”到旅游图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从“藏书名山”到旅游图书馆
徐效钢
在庐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相辅相成的。其人文景观的核心是它宏博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则又是它汗牛充栋的图书典籍。虽然庐山在中国十大名胜评选中名落孙山,但在藏书丰富这一点上,它却胜过许多金榜题名者。现代旅游观念认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素质不高的旅游。那么,应当怎样利用庐山的藏书,使之为旅游区的素质增光呢?
庐山藏书事业,由来已久,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许多风景点不但以景色佳丽闻名,而且以丰富的图书文物引人入胜,书院藏书、寺院藏书、私人藏书遍及山南山北。不过封建时代的藏书事业,多重于一个“藏”字,重藏轻用。以收藏的宏富为目的,而不以实用、传阅为旨归。庐山古代藏书事业就是这种思想模式的体现。其实,图书典籍只有投入流通,在流通中优胜劣汰,在流通中得到内容和形式上的保存,这才是传之后世的根本。《史记》千古流传,并不在乎哪一处哪一部之得失;禁毁书禁而不毁,至今堂而皇之地成为善本书中的一珍,这都是明证。庐山古代藏书,除了《五百罗汉图》外,到现在几乎连同它们的遗址都荡然无存了。书之不存,从藏书思想上看,吃亏都在一个单纯的“藏”字上。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常于东林寺经藏中披阅,后应诸长老请,亲将自己诗集编次为60卷纳于寺藏之中。只是受“藏”字之累,他竟也定出戒律:“仍请本寺长老及住藏僧,依《远公文集》之例,不借外客,不出寺门,幸甚!”幸乎不幸,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十分明白:白香山诗集之所以今天仍香溢庐山并远播四海,没有一部是从寺庙里流传下来的。
在上世纪和本世纪之交建立的“庐山公共图书馆”,应当视为庐山的图书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深藏走向流通的开始。当然,它被打上了深深的殖民地的印记;后来又由于某种机缘,两度直接地为政治中心服务。前者为今日的庐山图书馆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外文原版图书,宗教、文学、地理、游历……又因为后者而积累下大量的研究民国史的珍贵资料。它们既为今天设想的旅游图书馆充实着内容,又以独特历史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尽管在那半个世纪里,庐山上的居客们根本不同于现代观念中的旅游者,那时的图书馆从目的到对象也与我们的旅游图书馆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渡。
今天,庐山已成为现代旅游区,庐山图书馆已成为人民的图书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提出了现代旅游图书馆的设想,其必要与可能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是深切地体会到了。
旅游图书馆应该在庐山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应运而生。这几年来,庐山旅游人数激增,食、宿、行、玩基本解决之后,人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旅游区的图书馆在按照常规设立了各种服务部门,开展了各项服务之余,怎样使这种服务具有旅游区的特色,并为旅游者所满意,还值得研究探索。像对读者群的掌握,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读者繁杂,流动量大,借阅量大。庐山图书馆每年要接待以十万计的读者,除本地读者和一般游客外,大量的是疗休养人员、各种会议人员和短期来山工作的同志。读者的文化素养、借阅要求悬殊极大。所以,无论从服务的内容还是从服务的形式上看,庐山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和它的服务对象就决定了:它都不能不具备旅游的性质。
另外,旅游图书馆也是当今新技术革命中图书馆工作的必然产物。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根本变革,以及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作用的空前活跃。庐山图书馆作为庐山的一个传统的信息部门,有着丰富的信息积累,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存贮、流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行业优势;而庐山作为一个现代旅游区,宾客如云,川流不息,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需求和集散中心。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发挥图书馆的传统优势,求得庐山图书馆的发展与活力,并与庐山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应当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没有图书,没有信息交流的旅游,同样也是素质不高的旅游;只藏不用的图书馆不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图书馆;旅游区经济、文化的需求与发展决定了旅游图书馆产生的必要与可能。目前,充分利用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努力建设旅游图书馆的设想已经提出,并且得到了社会上的支持。以庐山地方的造型风格、现代化的装修、图书馆的功能为标准设计的新馆已破土动工,第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久的将来,一座拥有10个书库,800个阅览座位,包括声像、缩微、复印、微机等服务设备的新馆主楼将呈现在游客面前。在获得了物质外壳之后,旅游图书馆的工作将有声有色地展开。庐山旅游区开卷有益的文化历史,又将开始一个新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