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从伯乐相马到公开招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0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从伯乐相马到公开招聘
伯乐相识千里马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然而伯乐可敬复可叹。何以见得?其一,当时没有骡马市场可供伯乐广泛挑选,因而千里马缺乏同场竞争的对手;其二,伯乐只是一人仲裁,别人无从进言。伯乐由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选中了极少数千里马。几乎同理,由老干部推荐的能人也为数不多(且不说其中还有庸才、蠢才、奴才),致使许多千里马仍然长期被埋没。其实,伯乐相马也好,老干部举贤也罢,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未打破“封闭式”,都是在眼皮底下选才。此法似可称作“点式”选才法,或者叫“伯乐模式”。
然而,改革呼唤更多的人才,时代要求打破“伯乐模式”。不久前,各地在承包经营中,相继实行了公开招聘,自由竞争,择优录用,这扩大了选才渠道,顺应了时代潮流。它不用别人的赏识、挖掘,不用别人的举荐、恩赐,而是际遇相同,机会均等,能则上,不能则下,贤则上,不贤则下。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能吸引一批人才,招来几名强将,从而打破了“点式”选才法。即使是招标中的未中标者,也显示出相当的实力,他们的英韬方略,是谁也不能小视的。这种放开眼界选才的做法,不妨就叫它“线式”选才法吧。
“线式”选才法虽好,但数量仍然有限。试想,偌大的中国,广漠的沃野,养育了多少个“千里马”、“万里驹”,但是人才归部门所有、归地域所有的旧观念,还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同时,某些人的“逆反”心理、“私有”或“排外”思想,还妨碍着人才的大批出台。这就需建立人才市场,加强人才立法工作,打破和废除“伯乐模式”。
王洪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