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到世界经济舞台上显身手——记大连石化公司经理黄春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到世界经济舞台上显身手
——记大连石化公司经理黄春萼
段心强 尹燕龙
1987年:实现利税7.66亿元;人均创汇达到2万多美元。
——这是大连石化公司1988年初发出的“头条新闻”。人们说:“这两个数字意味着经理黄春萼和万名炼油职工的艰苦拚搏。”
“不能只指望一块云彩下雨,要争自己的出口创汇权”
1983年,黄春萼出任大连石化公司经理。
这位40岁出头的炼油专家,面对蔚蓝色的大海,看着厂区巍峨林立的油塔和各种颜色的蛇形管道,心潮像海浪一样波动:在国内,石油产品是卖方市场,经理坐在办公室里,自然有人上门“烧香”。他不曾为出售产品犯愁,职工也不愁没有奖金。但是,总封闭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是一只雄鹰,也会退化!
“企业要面向世界,到国际市场上争高低!”
然而,到国际市场上竞争,谈何容易!埃克森、雪佛隆、莫比尔……一个个石油大亨各占一方,一些跨国公司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况且,外贸权又掌握在经贸部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手里,产品交给他们,卖到哪国?什么价格?需求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未知数,怎么和人家竞争?!有几件事大家还记忆犹新:
因为没有提前得到美国对进口汽油改变指标的信息,使公司一大批产品不得不“出口转内销”;大连石化公司根本不生产重质透平油,外贸部门不了解情况,就和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指令他们生产,搞得十分被动;
“不能只指望一块云彩下雨,要争得自己的出口创汇权!”黄春萼和同事们跑北京,上沈阳,多次奔走,争取一些部门和领导人的支持。1985年8月20日,中国石化大连国际贸易公司诞生了。
国际标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国际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的竞争。产品出口,需要“通行证”——国际标准。一次,一位外商到大连石化公司购买柴油机油,第一句话便问:“生产采没采用国际标准?”回答:“没有。”外商二话没说,拂袖而去。于是,公司立即组建了标准化委员会,抽调专职技术人员搜集并编译了20万字的国际标准资料,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引进了42台产品检验评价仪器,改造28台国产仪器,建立70项ISO或ASTM方法标准,从而使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产品由1种增加到50种,占常规产品的52%。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了大批出口优质产品,几年来累计创汇25亿多美元。
黄春萼想,外国人利用他们的技术装备,购进我们的原料加工成高档产品,又卖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装备,购进国外的原料,加工成高档产品再卖给他们呢?1986年国际市场原油滞销、跌价。他看准了这个时机,决定利用国产装置,进行加工外国原油的尝试。1986年5月购进第一批,接着购进第二批,仅加工5万余吨国外原油,就为国家创汇240万美元,企业盈利1800万元。人们为此赞叹:50年代,这里第一家炼大庆原油成功,结束了中国全用“洋油”的历史;80年代,他们又用国外原油炼成各种产品,出口到五洲四海。多么大的转折!
产品质量好不好,让世界权威公司和专家评说
产品质量好不好,不是自己吹,而是让世界权威公司和专家评说。大连石化公司出口的产品,首先求得世界上权威公司和专家的承认。
散装食品蜡出口前,他们请美国著名石蜡专家D·S·布朗来厂检验。布朗带着自己的检测仪器来到大连,检查了各个生产工序,到油罐采样,与公司化验员共同检验。荧光屏上报出三对数据:蜡熔点一个是“62°”,另一个也是“62°”;含油量一个是“0.5%”,另一个也是“0.5%”;赛氏色一个是“28”,另一个也是“28”。布朗的数字与公司化验员的一模一样,先前冷漠的布朗,脸上露出笑容:“好!很好!中国有能人!”美国莫比尔公司是世界上生产润滑油的权威,他们对大连石化公司的中性油进行全面测试后,发来评价的电传:“大连的油品全部获得批准,我们已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发放了准予购买大连中性油的许可证。”
带着权威公司的评价,黄春萼先后派两批人去日本,两批人去欧洲,还派人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联邦德国很快成交2500吨的生意;在丹麦,很快签订了成交量为300吨的合同……
就这样,他们通过外贸部门和自己的努力,大连石化公司现在已有51种产品销往4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量达到130万吨,约占公司年总产量的1/3,占全国石油产品出口量的1/4。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大连石化公司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信息点。但他们不以此为满足,中国石化总公司在美国建立中康石油公司,黄春萼决定入股参加,还在世界两大石油市场之一的新加坡建立了石油销售点,开拓新的立足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