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一场震惊青岛的大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法制园地

  一场震惊青岛的大火
梁春荣
1987年10月3日夜,喧嚣了一天的海滨之城——青岛,已经进入梦乡。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内却仍是一片繁忙景象,纺一工场梳并粗工段的60名工人正在紧张地操作。4日凌晨2时50分左右,工人们突然听到“轰”的一声闷响,只见三号滤尘器网笼喷出一团火,火苗从网笼向外燃烧。见此情景,当班工人立即进行扑打,然而火愈扑愈烈,火焰直冲房顶,很快引燃了附着在房顶上的棉毛和木质结构,散落的火星又引着了车间内的棉制品,火势迅速蔓延扩大。3时11分,市消防支队119火警调度中心接到报警后,当即命令市区所有公安消防中队和部分企业专职消防队的35部消防车,风驰电掣地驶向火场。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的领导同志闻讯后也先后驱车赶赴现场。
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纺一工场梳并粗工段车间,是无任何实体墙隔离的大跨度厂房,只有方木柱和钢体横梁作支撑。当第一批消防车3时15分赶到火场时,用木料、油毡、石棉瓦作建筑材料的顶棚已大部塌落,熊熊燃烧的大火借助四五级大风,疯狂地吞噬着车间内的一切可燃物,火焰冲出房顶高达15米。该车间位于整个生产厂房的中部,四周与其它车间毗连贯通,漫天狂飞的大火,已将毗连的细纱车间和纺二车间、办公室部分燃着,整个生产厂区和原棉库群受到大火的严重威胁。死死堵截大火蔓延……由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和消防支队的领导组成的火场指挥部迅速制定了灭火方案。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大火于4时40分得到控制,5时20分扑灭,保住了四周毗连价值数千万元财产的安全。但由于报警较晚,这场大火还是烧毁了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150多台纺织机器设备,夺走了3名工人兄弟的生命,直接损失92万余元。这是青岛纺织工业史上一场生产车间燃烧面积最大、损失最惨重的火灾。
大火发生后,青岛市公安局的调查组,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查明了这场特大火灾的直接原因。
火是从纺一工场梳并粗工段三号滤尘器燃起的。滤尘器的主要功能,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棉毛集中吸收处理。这样既可减轻环境污染、保障工人健康,又可以防止棉毛爆燃,保证安全生产。但由于该工段对三号滤尘器笼内的棉毛清理不及时,造成杂棉沉积过多,长时间带病运转;滤尘器与梳棉机相隔的吸风通道内掉进螺帽、螺钉、垫圈等铁质杂物,这些杂物被吸风机吸进滤尘器内(大小共91块),撞击滤尘器的吸风机叶片和风筒壁而产生火花,引起网笼内的杂棉爆燃,以致酿成火灾。
在此之前,三号滤尘器已多次出现过不安全苗头,但该工段的一些干部和工人却无动于衷。请看该工段《梳棉事故处理单》上的文字记录:9月10日,丙班中班记载“三号滤尘器链条破损,固定螺丝紧不住”;9月14日,车间通知“请常白班,快解决三号滤尘器”;9月15日,丙班四班记载“三号滤尘器链条光头,请找原因”;丙班夜班记载“三号滤尘器风扇翅挂花后打出火星引起着火,因关车及时,未造成损失”;9月23日,乙班中班工作检查记有“三号滤尘器牙轮不转(已通知保养人员)”。从这些原始记录可以看出,三号滤尘器从9月10日起就存有故障,直至10月4日20多天的时间,一直未得到检修。
火灾的原因已经查清,这些问题的性质读者已经心中有数。如果说是由于一些人对工作的玩忽职守和在消防安全工作上的麻痹思想导致了这场大火的发生,恐怕除了责任者本人外,别人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目前,此案已移交青岛市检察院立案侦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