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小诊所有了名气——记蒙罗维亚“中国成龙诊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1
第6版(国际)
专栏:利比里亚通讯

  小诊所有了名气
——记蒙罗维亚“中国成龙诊所”
本报记者 杨汝生
在蒙罗维亚通往机场的大道上,有一幢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掩映在绿荫丛中。门口竖一木牌,醒目的红十字标志下用英、中两种文字写着“中国成龙诊所”。数月前,它还鲜为人知,冷冷清清,而今却远近扬名、门庭若市了。
记者在挂号室里见到了院长老刘,他正忙着收费。他边给一位患者开发票边说:“我们这个诊所很小,人手有限,所以大家什么都得干。”说毕,他用手指着旁边的一位中年医生说,“这位高大夫本是牙科主治医师,现在天天都给病人发药。”
成龙诊所是由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和黑龙江省国际公司联合投资在利比里亚首都创办的一家中国诊所。这个诊所的确不大,只有那么几间诊室和病房,楼下的挂号室和药房还是来后修建的。诊所只有6位医生,内、外、针灸、口腔、放射、耳鼻喉科各一人。院长老刘原是放射科副教授,除了抓总还兼管挂号和收费。副院长小刘年富力强,懂外语,会开车,跑“外交”。满打满算,全所才只有8个中国人。
“创业难,在国外创业则更难。”刘院长深有体会地说。他们一行是1987年2月抵达蒙罗维亚的。当时无行医执照,开不了业。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系,这些双鬓斑白的中国医生才去参加考试。6位医生中有4位是副教授,2位是主治医师,但因外语关系,第一次考试只有内外科两位医生通过。有了行医执照,出国时他们又带去了一些药品,总算能够接待病人了。可是,刚开始那阵,病人寥寥,有时一连几天无病人登门。
怎么办?大家进行了讨论,摆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若论医术,没的可说,几个人平均有30年的临床经验;服务态度热情耐心;药品齐全便宜……问题在于语言关难过。但事在人为。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他们现在不仅能听懂,而且可以与病人交谈,开处方和写病历也能用英文了。
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利比里亚也存在缺医少药问题。成龙诊所把为当地病人服务作为指导思想,受到当地人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欢迎。
成龙诊所渐渐有了名气。来就诊的病人从每天几个、十几个,增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门口的小汽车也越来越多。一些部长、高级军官和外国使节也来问诊。还有的人专门从加纳和几内亚慕名而来。截至去年年底,它共给一万余人进行了诊断和治疗。诊所的收入也逐月上升。刘院长欣慰地说,“我们现在营业收入自给有余。”问起今后的打算,两位院长踌躇满志地表示,他们打算到市区另租一套宽大的房子,办一个设备先进、科室齐全、具有竞争能力的小型综合医院。还打算开一个中国药店,再搞点多种经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