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汉魏六朝佛经对汉语研究的价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汉魏六朝佛经对汉语研究的价值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继之,佛经翻译事业兴起。桓灵之世就出现了著名翻译家如安世高、支谶。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都十分著名。东晋以后,翻译大家更多。
汉魏六朝的译经保存了许多对语言研究极有价值的材料。
佛教最初流行民间,佛经也倾向于通俗。汉代,汉语的言文已经分化。佛经由于通俗,不便因袭一般的书面用语。翻译者的文化素养也使译经倾向于采用通俗口语。当时译经,多数是靠西域僧人口述,翻成汉语,然后由汉人笔录。参与译经的是些下层知识分子,他们自然要近俗些。
佛经的翻译,早期以洛阳为中心。其后,新的译经地点也多是政治重镇。译经受当时以洛阳话为基础的雅言(民族共同语)影响较深。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一生主要在敦煌至洛阳一带传教译经,周围一直聚集有一批信徒作为助手:一面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一面又有一个稳定的翻译班子和长期翻译经验,使他的译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空前水平。佛经用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趋于成熟、定型。
汉译佛经反映了汉末以后400余年间汉语的情况,为我们研究汉语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近年来,国内学者利用佛经材料作为佐证,对一些文献中的疑难词语进行了训释。比如《汉书·赵后传》“今故告之,反怒为”的“为”,许多学者认为是语助。《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辞源》(修订本)把“尔为”训作“如此”,“为”也被看作语助。但用这个解释去读《三国志·魏书·刘放传》“问曰:‘燕王尔为?’”都不通了。原来这些句末的“为”是“何为”的意思,“反怒为”是“反怒何为”,“尔为”是“如此何为”。这种“为”在佛经中常见。
(摘自《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 俞理明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