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热心肠碰上冷面孔——一些大中型企业对新技术为何反应冷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编者按:党的十三大提出,把科技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但这一战略方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旧的经济体制和旧的科技体制的双重障碍。一些科技部门抱怨企业无吸引新技术的积极性,说是“热心肠碰上冷面孔”;一些企业又抱怨科技部门不能及时提供适用技术。总之是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出现了一个“温差”。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本报拟在第三版开辟专栏,开展“科技与经济‘温差现象’的讨论”。欢迎科技界、企业界和其他有关各界的同志都来解剖问题,发表见解,推动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配套改革。
  热心肠碰上冷面孔
——一些大中型企业对新技术为何反应冷淡
本报记者 曹焕荣 祝华新
日前听到这么一桩耐人咀嚼的事:某研究所帮助国内一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开发了两个牌号的新产品,去年一年就获利税500多万元,如果算上二次效益,将以亿元计。然而,这家研究所有一个牌号分文未得,另一个牌号只领取了1万元的报偿。企业方面有人“大度”地表示,我还没有收你们的技术中试费呢。技术鉴定会上,研究所方面百感交集,既嘀咕技术如此廉价,更真心感谢这家企业使用了自己的成果。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北京一些科研单位普遍反映:对新技术成果,大中型企业远不如乡镇企业热情。在中关村“科学城”,不难看到来自我国最基层村级的农民企业家为市场竞争的压力所驱使,走街串巷,去叩我国最高科研机构的大门。“他们老粘着你,有什么难题就来找你”,一位研究所开发处负责人兴奋之余又不无遗憾:“可惜,多数乡镇企业接受能力毕竟差些,新技术产品通常长不壮实。”而那些对国计民生负有重要责任的大中型企业,则鲜有上门问津的。主动找企业推广技术的科研人员,常常是“热心肠碰上冷面孔”。
某研究所研制的1000行分辨率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技术成熟,质量过硬。几家国营应用电视设备厂来看过,都下不了决心接过去生产。原因很简单,现在625行的普通电视还卖得飞快,何必承担风险搞1000行的呢?最后要走这项技术的,是江苏省的一家乡镇企业。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刘仲分析过这种现象,他认为,经常性的短缺造成卖方对买方奇货可居的地位,条块分割形成了种种阻碍竞争、保护落后的壁垒,某些产品仅由少数企业生产经营而形成垄断,加之许多小企业销售时不择手段,导致质次产品也能畅销,优质优价实现不了。国家对企业采取水平递增考核方法,计划指标因技术改造而递增,新技术产品不一定带来高效益,这就失去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企业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不愿实行技术改造。
沿海某市一家纺织厂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上级主管部门再三催促工厂进行改造,并愿意拨出一部分款项。想不到,厂长对此事并不热心。他说得很实在,厂里如果贷款搞技术改造,意味着每个职工要背10年债,调资等都不可能了,福利水平上不去,这可是涉及“人心向背”的大问题!再说,技术改造在这位厂长的任期内不可能见成效,眼下蛮可以平安地捱过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汉林博士等分析,目前企业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混杂,企业行为不纯粹是经济行为。厂长主要代表职工利益,或因为行政任命而代表上级利益,恰恰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家。部分厂长很自然地会出现“只愿乘凉、不愿栽树”的倾向,追求一时利益成了他们的不二目标,以致有的科技人员出身、深知技术重要的厂长也难免“行为短期化”。
按照一家苎麻印染厂下达的委托书,某研究所垫付预研费,去年开发出用于苎麻整理的一种有机硅乳液,各种性能均超过厂方要求。所方兴冲冲地给厂方去信,还3次当面催促,但至今杳无音信。后来一打听,原来他们又在与外商商谈引进了。无独有偶,据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国内大企业从研究机构(包括高等院校)直接获得的技术仅占6.4%,低于从国外引进的技术(7.5%)。对此,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费娜认为,国内技术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中试放大需要一段时间,经费的筹措、投资的回收有一定风险性,有的厂长便感到不如引进国外生产线省事。此外,引进技术能提供出国机会,这些非理性因素也不可小视。
“经济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经济”的方针,由党中央提出已好几年了。许多科技人员承认,自己作为“面向”的一方,对这个方针的理解是有个过程的,现在好不容易转过来了,但“依靠”的一方表现又如何呢?随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把研究所和科技人员放活了,自己和同事们一改长期的矜持乐于搞开发了;但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没有相应跟上,企业只想扩大外延以享受规模效益,而不是想方设法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技术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双方不同步。有的科技人员甚至抱怨:我们是不是“超前”了?
党的十三大规划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有的专家估计,只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现有技术,就可使产值增加一倍。然而,如果企业吸收新技术压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发展战略也许有落空的危险。对于“依靠”和“面向”这个结合部上的问题,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同志能否各抒己见,甚至是各道“苦衷”,认真而冷静地讨论讨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