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谢谢,竞争对手——发生在北京管乐器厂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中的人

  谢谢,竞争对手
——发生在北京管乐器厂的故事
本报记者 洪天国
“保民,我又犯难了!”曾泽民没等来人坐定,就没头没脑地冲出这么一句。一有难题,这位38岁的北京管乐器厂厂长就把铜管车间承包人安保民找来。
“怎么回事?”安保民关切的口吻似乎想熨平曾泽民额头上那四条凹得更深的皱纹。
“到年底了,工作多人手少,我白天黑夜地忙,还有一大堆事清理不出头绪!”
“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光自个忙,却不敢去加强各级部门的管理。”
直来直去,坦率真诚。但他们并非老搭档,而是竞争对手!
去年夏天,就是安保民,这位铜管车间的党支部书记挑头,联络了几个小伙子同原厂长曾泽民等人两军对垒,展开竞选厂长的激烈争夺。
当时,曾泽民并不慌张。这几年,工厂各项经济指标均以每年高于15%的速度上升;他和厂总支书记是一轻系统的“哥俩好”的典型;整个领导班子熟悉业务,工作劲头十足,群众关系也很好。
可决标后,曾泽民和他的伙伴如同挨了当头一棒!他们仅以3分(百分制)之差险胜的!
那天晚上,曾泽民和他的伙伴都未能入睡。这几位自称是“失败的胜利者”无情地解剖自己:厂长曾泽民虽脑子反应快,但心慈手软;党总支书记老李考虑问题周到,但办事“高高举起手,轻轻地拍板”;技术副厂长老王优柔寡断。正如竞争对手安保民分析的,这个班子的最大弱点是“软”。
“工厂这几年有进步,厂长、书记办事也比较稳当,但面对改革的大潮汹涌而来,我们渴望工厂前进的步子大一点。”相当一部分干部、工人的这个心态正好与安保民合拍。
安保民是厂里出了名的爱提意见的能人。“既然竞争,就想中标!”他公开这样声明。败北后他并不气馁,说:“我们失败中也有胜利!为了搞个投标方案,我作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厂长不容易当啊!”
决标第二天上午,曾泽民没有顾得上欢呼再次当选的胜利,而是把安保民找来。
是安保民的有力挑战使曾泽民警醒,他感谢对手,也渴求对手的进一步“发难”。
“你很理解在各种困难中人的心情,很理解犯错误的人的苦衷,而且理解了就千方百计照顾;但对于那些拚命干活的人,特别能出活的人,你却理解不够,照顾不够,造成奖惩不严的局面,各方面积极性均没有充分调动。”安保民对曾泽民的批评依然火辣辣的。
曾泽民感激地点点头。他再次出任厂长后的第一个举动是把犹豫了多年的精简机构方案付诸实施。科室人员从43名减到28名,38名中层干部只留下8名,被裁减的人大都充实第一线。裁减人员纷纷平静地走向新的岗位。
北京管乐器厂引进竞争机制后,主要领导人虽然没有更迭,但竞争意识却萌发于从厂长到工人的头脑里。这种悄然而至的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去年全厂主要经济指标均以20%的速度递增。在完成精简机构的任务后,新年伊始,这个厂就开始实施第二方案:推进内部承包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投资150万元的车间改造工程全面开工,给这家工厂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