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序幕悄然拉开——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考察印象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2版(经济)
专栏:

  序幕悄然拉开
——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考察印象之三
本报记者 吕网大 蒋亚平
过去跑车间、田埂的领导,现在跑开了口岸。一些企业的销售地图,箭头由国内指向国外
人们谈到,长江三角洲近年有一个突出的变化:
各级领导,过去跑车间,跑田埂,现在跑开了口岸。
一些企业办公室墙上挂的地图,用来显示产品销售去向的箭头,由国内指向国外;
人们不再为自己的产品能够畅销“新(疆)西(藏)兰(州)”洋洋自得,而是苦心设法要去闯真正的“新西兰”——国际市场。
长江三角洲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化,实际上已悄悄地开始了。
1987年,长江三角洲11市外贸收购额达270亿元,占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以上。这个比例并不大,但出口创汇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一些市县出口创汇在高速增长。
上海市川沙县1987年外贸收购额达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5%。这个比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相上下。
张家港市近两年外贸收购额打着滚向上窜。1986年比1985年增长74%,1987年比1986年竟增长1.24倍。
年产值已逾73亿元、一直在国内市场称霸的无锡县,近两年外贸收购额增长幅度都在70%以上。
以生产“盛泽绸”闻名中外的吴江县,出口创汇已突破1亿美元。
为该地区经济立下大功的乡镇企业,在外向型转移中,再显英雄本色。记者每到一地,提出看看好的出口创汇企业,大都被带到乡镇企业。
据有关方面估计,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已占长江三角洲总额的30%左右,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在一些县市,乡镇企业已经名副其实地挑起了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梁。
长江三角洲正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从各方面积极主动地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长江三角洲为适应国际市场的各种结构调整,实际上也已经开始了。
无锡人提出“四一”战略:转向一批,扩大一批,新建一批,引进一批。去年,该县已有30多个企业产品由内销转为外销,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开始增加。
吴江县的发展重点是加强丝绸后整理能力,改变以前出口原料多、产品附加值少的局面。1987年出口的丝绸,比1986年增加1倍多。
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江三角洲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一些市县的电力供应紧张情况出人意料地大为缓解,对交通设施的改造正在加快进行,沪宁、沪杭高速公路部分地段已投入建设。
外向型人才,是人们又一关注的对象。几乎每市、每县、每乡,包括记者走的每一个企业,都热情地谈到一整套培养外向型人才的计划。无锡县的前洲镇,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4亿元,上交利税2000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元,号称“中国第一镇”。去年该镇外贸收购额达5000多万元,而两年前只有130多万元。成功诀窍之一,就是重视人才。他们的方针很明确:近期靠聘请,短期靠培训,长期培养也要抓。为自办学校和送人培训,他们已花去60万元。
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需的外贸组织正在发育。苏州市去年涌现一批乡级外贸公司,这些公司虽然目前因体制限制还不能直接同外商洽谈进出口业务,但在为出口创汇企业服务上,却起了很大作用。人们认为,一俟外贸体制有新的松动,这些乡级外贸公司将成为该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劲旅。
变化是很初步的,却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人们,正按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从多方面积极主动地改造自己,发展自己,以求最终能同国际市场衔接起来。
序幕已经拉开,舞台还不完善。要形成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环境,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可作这样一个比喻: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出新戏,在长江三角洲,这场戏的序幕已经拉开,舞台却还不完善,前进路上横着不少难题。
基础设施尽管已有所改变,但离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长江三角洲目前的交通、电讯条件还没有形成吸引大批外商前来投资的理想条件。
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是该地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这里的企业目前有70%集中在纺织、服装、丝绸行业,这恰恰是国内原料紧张、国外需求限制也较多的行业。记者去年底采访一些纺织、服装厂家时,许多厂寅吃卯粮,早已用起今年的原料配额了。除一些同外贸部门合资的企业外,相当多的企业对世界市场知之甚少。想投资,也不知道干什么好。
一个日趋突出的问题是,长江三角洲11市作为一个有共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利益的经济区,同他们又分属二省一市行政区有矛盾。这同珠江三角洲只有广东省这一个婆婆可大不一样。
加工能力强本是这个地区的优势,但弄得不好,很可能出现竞购原料、竞销商品的局面。长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能否兴起,要看上海这个公认的“龙头”。“龙头”不摆,“龙尾”如何动?从现状看,上海在体制上、政策上、观念上,反倒不如其他各位小弟弟显得灵活,更不用说同深圳、珠海比了。在许多地方,人们似乎更喜欢舍近求远,把各种“窗口”设在深圳、珠海,甚至刚宣布要建省的海南岛,而不是近在咫尺的上海。上海“龙头”如何摆,将取决于二省一市之间关系的协调,更取决于上海市自身的改革。这是一篇还没有破题的大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