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黎胞的吉祥信物——槟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黎胞的吉祥信物——槟榔
本报记者 贾昭全
在海南岛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我们不时看到一种常青乔木,它身躯成竹节状,秀气,笔直,上下一样粗细;葵叶似的羽叶,像把绿色小伞,高高地撑在头顶,绰约多姿,煞是可爱。这,就是被黎族同胞视为吉祥信物的槟榔树。
槟榔与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暗香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八百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诗人苏东坡就曾这样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嬉戏的情景。千百年来,黎族人民爱槟榔、种槟榔、嚼槟榔、送槟榔的风俗,一直被人们作为佳话,广为流传。
我们被槟榔吸引住了。所以,当我们获悉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甘什上村槟榔连年丰收,特别是1987年全村槟榔户均收入6395元,居全县之冠的喜讯后,第二天便赶到了这个被人誉为“槟榔村”的黎家村子。站在村头,放眼望去,嗬,村后的山坡上、村边的田头地尾、村里的房前屋后,到处是槟榔树。“槟榔村”果然名不虚传。
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热情的主人特意请我们吃槟榔。黎族同胞祖祖辈辈有嚼槟榔的习惯,同时也把槟榔作为佳品敬客人。在黎族地区,烟是可以讨来抽的,但槟榔万万讨不得,非请不吃。对长者,对“摩雅”(黎语,指头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亲朋贵客,一定要敬以槟榔,故有“父兄槟榔乞丐烟”之说。吃槟榔很有讲究,也很有趣。先把槟榔切成瓣片,然后粘上“佐料”(用贝壳粉调制成的膏状物),卷上蒌叶,再放进口里细咀慢嚼。初时味涩,并伴有绿水;待吐完绿水,又生丹津,且面红耳赤,头晕目眩,如酒醉一般。此时此刻,不由使人想起当年苏东坡即兴写下的“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
在主人用种槟榔所得盖起来的两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槟榔楼”里,我们一边细细地品味着槟榔的甘甜,一边慢慢地说着槟榔的过去和现在。
槟榔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槟榔的记载。槟榔树龄一般可到60年,如果不遭台风,高的树龄可达百年以上。槟榔和益智、砂仁、巴戟合称四大南药。明朝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具有避腥、消食、除瘴、健胃、行气、利尿、固齿等功能,还可治疗风湿脚痛病。槟榔的花苞、花朵、果核、果皮均可入药,可谓浑身是宝。
“一只槟榔大过天”,这是黎族地区一句关于婚姻问题的谚语。意思是说,在黎族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上,槟榔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当地县志记载:“土人尤重此物,待人以为信,婚姻以为定”。至今,有的地方还保留着以槟榔作为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的风俗。如果一名男青年看中了谁家的姑娘,想和她结亲,就要托人送槟榔,而且要送三次。第一次送槟榔,是试探性的,如果女方收下,说明婚事可以考虑;第二次送槟榔,如果又收下,说明女方基本同意;第三次送槟榔,如果女方不拒绝,婚事就算定下了。从此,男青年便可上门找姑娘谈情说爱。待到“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还要用槟榔招待那些来闹洞房的亲朋好友。
今天,在黎族地区把槟榔作为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的虽然还有,但是不多了,更多的则是把槟榔作为致富的“摇钱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亭自治县的黎族同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由于种植槟榔用工省,占地少,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因而大家种植槟榔的热情很高。据统计,1980年保亭才有槟榔1341亩,1987年猛增到13365亩,仅1987年一年就种植6243亩,7年间槟榔面积增加了近10倍。1987年全县槟榔收入达306万元,成为黎族群众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
我们问起“槟榔村”种植槟榔的情况,主人说,他们村大家都爱嚼槟榔,种槟榔。但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槟榔被砍伐殆尽。直到1979年以后,政府号召种槟榔,干部带头种槟榔,大家这才又种起槟榔。到现在,全村21户,136人,共种槟榔93亩,7595株。前年,新种的部分槟榔已开始结果,当年全村槟榔人均收入就达600多元,去年高达987.5元。黎胞吉文华,全家种槟榔1450株,1987年仅槟榔一项就收入近2万元。像吉文华这样靠种槟榔成了“万元户”的,村里有四五家。槟榔给“槟榔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自来水管通到了家家户户,结束了自古以来翻山越岭挑水吃的历史;70%的人家盖起新瓦房,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栖身的茅草房……
当我们走向汽车,即将告别“槟榔村”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头看了看村头那些婷婷玉立、直指蓝天的槟榔树。啊,槟榔,你不愧是黎胞的吉祥信物!愿你为更多的黎族青年架起幸福的鹊桥,愿你为更多的黎族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附图片)
图为“槟榔村”槟榔园一角。 李湘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