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认识上的三次突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5版(理论)
专栏:报刊文摘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认识上的三次突破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建国后史学界曾发生过三次重大论争,其焦点是:剥削者、压迫者作为一个阶级,是否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及其在这种创造中应占有的地位。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把剥削阶级、帝王将相排除在外的历史创造观,并不是30年代后期的“舶来品”,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传统史学开始之初就萌芽了。李大钊的某些论述说明了这一点。抗日战争时期,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原本就存在的偏差又得到了发展,这集中地表现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农民动力论”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及其起义才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动力。把封建剥削阶级排除在封建历史的创造者之外,是“农民动力论”的根本缺陷。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历史研究还在解放前就出现了一种被范文澜概括为“片面反封建”的倾向。这种倾向在1958年的“史学革命”中走向了极端,这直接导致了60年代初围绕着历史主义所展开的论战。
历史主义论战实质上是如何看待封建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论战。翦伯赞等历史主义的倡导者提出要历史地看待封建历史的创造者,要承认封建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要承认在以往“以各种身份出现的劳动人民都是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情况之下参加历史创造”的这一基本事实。这些论点的提出,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历史创造观的第一次突破。但是,翦伯赞等人虽想解决封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农民动力论”又紧紧地束缚着他们。而历史动力问题的讨论则是关于“农民动力论”本身或是或非的讨论,这是继历史主义论战之后,对流行历史创造观的第二次突破。通过这场讨论,愈来愈多的人接受了下面两点意见:(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将近半个世纪来占统治地位的“农民动力论”,确确实实需要用历史实际重新检验;(2)“反攻倒算论”深合“农民动力论”者的本意,必须予以清算;“让步政策论”也是一种“左”的理论,应该重新认识。历史动力问题的讨论,企图回答谁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些论者又明显受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一般命题的局限。近年来,黎澍连续撰文批评这个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命题,实现了建国后对历史创造者问题认识的第三次突破。黎澍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论点,是对多年来在史学界起支配作用的伦理史观的克服与超越。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以后,在东方的文化背景下面,被它的某些接受主体选择、变换、重新创造,结果,在一些人头脑中,无产阶级历史观被伦理史观悄无声息地取代了。在伦理史观的左右下,剥削阶级特别是地主阶级因其剥削而被从历史创造者的队伍中驱逐出去。黎澍的论点表明,唯物史观正在向自身复归。
但黎澍的一些论点又是很不彻底的,以致于不能最终解决历史创造者问题。在他看来,生产的历史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此外的历史是非劳动者创造的。撇开阶级剥削谈论文明时代生产历史的创造,是他这个论点的缺陷所在。而在以往的文明史中,生产的发展主要是由阶级剥削本身推动的,生产的历史是劳动者阶级与剥削者阶级共同创造的。
(摘自《文史哲》1988年第1期王学典的文章:《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