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文化建设的镜子——《上海文化年鉴》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5版(理论)
专栏:

  文化建设的镜子
——《上海文化年鉴》读后
朱红
文化建设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意义已日益受到社会的注意。自上海开展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以来,搞好文化积累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要求。一本地方性的文化资料工具书——《上海文化年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上海文化年鉴》(1987年本)以130万字的容量,全面、详尽地记载了上海在1986年特别是上海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新动态。《年鉴》通过对上一年文化事业发展的记录,充分展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两个扇面的功能,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崭新面貌。
《年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还触及到风俗民情、旅游、宗教、园林、建筑这些被学者们称为“亚文化”的领域。在这里,人们的精神文化和形象文化,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而对那些“俗文化”、“有形文化”,则重在文化意义的考证。例如“建筑”一栏,一幢大厦有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使编者感兴趣的不仅是全市住宅建筑竣工面积,而是作为不同历史时代建筑风格形成的上海城市建筑的文化表征。把上海市民的婚、丧、嫁、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反映,其目的也在于通过这些普通现象,真实地映现上海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结构。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沿海城市,近代以来作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经济贸易、科学文化的中心之一。“五四”运动以来,许多志士仁人为上海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建国以来,上海的文化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建设从投资到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真实地记载这段历史过程,《年鉴》在“新闻”、“出版”、“文学”、“电影”、“戏剧”等部类,分别追溯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在“卫生”、“科技”、“体育”、“风俗”等部类,回顾了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在“附录”里,辑录了上海文化大事记(1840—1919),同时,登载1919—1937年间在上海文化各界作出卓越贡献并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给读者提供了从纵向了解上海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角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