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缺乏纲领性争论的对抗——总统选举前夕的法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2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缺乏纲领性争论的对抗
——总统选举前夕的法国
本报记者 马为民
7年一度的总统选举是法国最重要的选举。每当它临近时,政治生活的表面往往风波迭起,而内部却是一种停滞状态:政府虽然照旧办事,可部长们都陷进了各个竞选班子,它实际上是在守摊子应付门面。对内不会有惊人创举,对外难以有重大作为。大人物们的魂儿给选举勾走了,忙于争;普通选民的心被选举系住了,陷入等,等谁当总统。似乎只有选举之后,整个的国家机器才会重新开始做有用功。现在离总统选举只有两个月,政治生活呈现出的又是这样一幅图象。
每次总统选举总要伴随着一场大喊大叫,这次也不例外。广告战、宣传战早就打响了,自诩客观的各大报刊都带着强烈的派性为自己的候选人呐喊助威,接踵而来的各类民意测验结果令人目眩……跟以往比,这次的声势至少不算弱。但是,一认真分析就会发现,目前的大喊大叫似乎缺些什么。缺的是纲领性的争论。这是巴黎各大报刊的普遍感觉。《快报》说,候选人们不是以竞选纲领相对抗,而是靠“治理能力”相区别,这在第五共和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到目前为止,除社会党外,朝野各党派都推出了候选人。社会党推谁出马取决于密特朗总统是否竞争连任。而据社会党潜在候选人罗卡尔说,总统3月15日才公开其决定。舆论认为,参加角逐的人虽然不少,但有望入主爱丽舍宫的只有3个:社会党的候选人、保卫共和联盟候选人希拉克和法国民主联盟候选人巴尔,不会闪出“黑马”。而且,无论社会党出谁上阵,都会打入第二轮。所以,分析这场总统选举的争论,要看他们三方的主张,捉摸它的结果,要看他们跟其它各方之间纵横捭阖而造成的力量消长变化。
希拉克、巴尔已正式亮相,社会党也针对选举公布了政策性文件《社会党人的建议》。从目前看,希拉克和巴尔还只是谈抱负:建设一个“富有勇气和行动的法国”,“给青年以希望的法国”(希拉克);建设一个“具有坚挺货币的、高工资和高就业的法国”(巴尔)。至于途径,都说得很笼统。法国的右翼党派本来就不习惯提什么纲领的。然而,爱提纲领的社会党这次竟也没有端出能刺激舆论的重大主张。它公布的《建议》类似纲领,可是连倾向它的报刊也认为,除了恢复巨富税、设立一项有利于下层人的最低收入外,《建议》缺乏新意,连“再国有化”、税收改革等也基本放弃了。社会党在1981年总统选举前提过《110条建议》的纲领,扬言要“实行变革”甚至“改变社会”。而这次的《建议》则失去了当年的激情和气魄。社会党还强调,这些建议是大方向,实施时还要看情况。讲现实主义了。两项《建议》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党近年来经历的深刻变化。
竞选必须突出区别,在纲领性问题上争不起来,在形象、气质和秉性等方面可以比,还可以比政绩。巴尔当过总理,希拉克现在是总理,社会党执政5年都有可比的。巴尔说,密特朗在任的7年中法国“后退”了,7年一锅烩;希拉克则分两段:“灰色的”前5年,“振兴的”后2年;社会党回击说,正是1981年以前的7年,法国“衰落了”,而那7年中,希拉克和巴尔先后当过总理。空口无凭,数据为证。于是,各方均围绕增长率、通膨率、购买力、失业率、投资额、外贸收支、公共开支、国家债务等指标端数字。数字各有出处,只是计算方法不同。结果,数字一大堆,百分比成套,普通人看不出个究竟。
缺乏纲领性的争论、热衷于在评估政绩上争吵,至少反映了法国近年来的两个重要现象:其一,在上层,左右两翼在朝中间靠,即所谓的“中间化”。目前执政的两派和社会党反对派之间的原则分歧日益缩小,在防务、外交上的主张基本一致,在经济方针上失去了重大差别。其二,在中下层,在法国这个一向充满政治激情的国家,非政治化倾向近年来有了突出发展。弱化纲领、口号,就是要跟厌烦政治的选民认同。当然,它还说明,世界市场一体化在加深,西方经济形势艰难,前景难测,大概哪位候选人口袋里也没有藏着治理国事的灵丹妙药。
选民对目前这场不触及实质问题的争论缺乏兴趣。左右两翼的舆论都在督促提高争论的格调。《世界报》社长方丹主张,应当“超出琐事”,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欧洲建设等重大问题展开辩论。蓬皮杜总统的顾问儒埃在《费加罗杂志》上撰文指出,候选人们“不要用带小数点的百分比去搞对比”,而应当“有勇气回答实质性的问题”。看来,这两位智囊人物给候选人们出了一道大难题。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总统选举难免会成为“一场最乏味的总统选举。”
(本报巴黎2月2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