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面对宴席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3
第2版(经济)
专栏:改革话题

  面对宴席的思考
郑文
在近20年的记者生涯中,始终与笔和稿子为友,竟想不到近几年和宴会也有了缘分。开始时偶然一二次,后来,我和同行们接到的开会赴宴的请柬频频而至。名目之多,不胜枚举。譬如新闻发布会、信息交流会、征求意见座谈会、祝捷招待会、感谢各界招待会等,这是大型的;又如新产品介绍会、新技术讲座会、项目介绍会、工程奠基典礼、公司开业以及诸如新产品生产线投产等等,这是中小型的。总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开会设宴。近来,几乎形成开会=设宴,会宴“联姻”。宴会泛滥成灾。记者身临宾客如云的宴会厅,面对一桌桌丰盛的菜肴,不觉产生了许多忧思。
想起前几年,记者有时也参加一些新闻发布会。可那时的情况与今显然不同:一杯清茶,主办人报告新闻内容,记者拿了材料就走,前后不过半小时,多的有一个多小时。可现在呢!许多企业和地方举行的新闻发布性的会议,主办人发表新闻后,各级单位作指示,然后,还让来宾记者就座赴宴。这一顿饭少则一小时,多则两个小时。取得一条小小的新闻,记者可能花去四五个小时。在讲效率、快节奏的今天,人人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时间恰恰在饭桌上白白地流失了。
开会设宴之风,由大城市向县城、农村快速扩散。现在许多县城、区、乡政府所在地多有漂亮高级的招待所和饭店,那里几乎每天碰杯吃喝之声不绝于耳。前些日子,有一挚友特邀我参加某市郊区一家公司开业两周年战果祝捷大会,不去吧,似有对朋友不恭之嫌,也怕丢了经济信息;去吧,是桩日出而去,日落方回的苦差使。心里经过一番斗争后,还是应邀而去。
真不枉此行,大开了眼界。一个小小公司竟请来了地委要员、县长、县委书记和县里有关各局领导等来宾,满满坐了几屋子人。一个并不富裕的县,百姓吃的鸡蛋、猪肉供不应求的地区,却在宴会桌上名烟好酒、山珍海味、鸡鸭鱼肉样样齐全。虽然,主人和接待人员累得满头大汗,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公司又花了那么多钱财,然而,我在一天之中也没有捕捉到任何有价值的新闻,感到懊恼不已。
在我后悔之时,另一报社的一位同行跟我悄悄说,我这个还算小意思,他们才算是“大悲剧”。前些日子他们几位记者先后被广东省和福建省的两家公司请去参加新闻发布会,遥遥数千里,一律“飞来飞去”,来去两天,设宴款待。但是两家公布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新闻,不要说写条“豆腐干”新闻,连“豆腐丝”新闻也难见报。
开会设宴,有的确属不可少之列,有的需从简改进,有的则是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应该坚决砍掉。如上述那些宴请毫无疑问可以精简。远离报社的单位,如要发布新闻,也可把新闻稿寄送报社,不必长途跋涉前去邀请记者亲临会场。只要有价值的新闻,报纸不会轻易放掉。近几年来,新闻越来越发挥社会经济信息的媒介作用,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等社交活动是情理中的事,如逢吃饭时间,主办单位招待一顿便饭也并不为过,但不必每会必设宴,每宴必大吃大喝。日前,记者参加一次外贸体制研讨会,中午每人发一份盒饭,不管领导、教授、干部和记者,都在会议室共进午餐,饭后稍事休息,又继续开会。对此,大家都很满意。
我们国家底子还很薄,处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全国人均国民总产值排在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的倒数第20位。许多涉外事务中的宴会和经济活动的应酬虽属必要,但许多可从简。可叹的是,目前讲排场和摆阔气之风盛行,并且,各个单位互相攀比。
曾有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在某市参加了一次洋洋乎壮观的宴会,所有的主菜都由小姐用银盘子端出。大小盘碟频频更换,有人问了宴会厅经理,“今天你们动用了多少盘碟?”答曰:“平均每人80多个。”闻声满座皆惊。有人再悄悄打听,一人花多少钱。结果,又使人大吃一惊,即相当于他当时两个多月的工资,几乎等于穷困地方一个农民的全年收入。届时席散,赴宴者全部满面红光,谈笑风生,可那位朋友却笑不出来。
热情、礼貌、经济可谓办宴会之艺术;一味摆阔气,剩菜满桌,不仅失却了待客的真意,而且有失勤俭之优良传统。在忧思之余,我想,这方面的事情也确有改革的必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