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一项成果为何两种遭遇 在上海大中工厂:有心栽花花不活 在外地乡镇企业:无意插柳柳成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科技与经济“温差现象”讨论

  一项成果为何两种遭遇
在上海大中工厂:有心栽花花不活 在外地乡镇企业:无意插柳柳成荫
本报记者 萧关根
科技与经济之间的“温差现象”,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一项成果,在大城市大企业受冷落,在小地方小企业却受到热情欢迎。其中有很多发人深思的东西。
在上海交通大学帮助下,浙江上虞风机总厂创造了奇迹般的成绩:LTF冷却塔专用风机和BLS型冷却塔分别荣获1985年和1986年国家银质奖;9个系列、186个品种规格的风机产品性能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销14个国家和地区;中小型冷却塔专用风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1987年人均创利1.3万元。
然而,人们还不太清楚,上海交大为何不在上海开发这些成果,而使它流到了远在百里之外的上虞农村。
据记者调查,交大动力机械系的一些教师原来是有意在上海开发的,只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到外地去“试试看”的。他们设计了风机的关键部件——叶轮,曾先到上海一家鼓风机厂联系试制。对方问:“你们愿出多少试制费?”光模具就要很多钱。教师们哪来这么多钱?他们又到上海一家很有名的电扇厂,厂方不相信学校教师能设计出比他们厂更先进的叶轮。这时,一位设计者回老家上虞养病,见到正在挖泥制砖的农民企业家徐灿根,以试探的口气上去询问。徐一口答应,没有要学校一分钱,在一座土地庙里用手工敲出了第一片叶轮。
为试制电机,教师们又拿着图纸访问了上海的一家电机厂,厂里说生产任务很多,无法接受试制项目。于是,他们再回到上虞,找百官农机厂商量。该厂领导表示即使赔钱也干,很快造出了样机。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冷却塔专用风机就这样诞生了。最后,他们又在附近的联丰玻璃钢厂试制成第一台玻璃钢冷却塔。工厂每次得奖首先向交大报喜,还把交大教师的照片贴在“功臣榜”上。
近几年,上海交大的研究成果,只有30%能在上海开花结果,70%流向外地。交大有关部门的同志不太愿意公开这种情况,担心这样一来会得罪人,以后工作更困难。其实,上海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有位副市长说,据对35个研究所的统计,8项成果中,7项到外地开发,只有1项在上海推广应用。这种情况,对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十分不利的。
上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记者听到的议论来看,上海缺少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的“土壤”。首先是,历来被看成“门槛精”、会赚钱的上海人,在几十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观念逐渐淡薄了。为完成财政任务,比较看重眼前利益,舍不得在技术开发方面投资。
其次,许多工厂企业没有形成吸收新技术的机制和活力,资金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2%的516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有52%在留利中没有新产品开发基金。企业技术开发用款占工业总产值的0.88%,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值1.48%,还有30%左右的大中型企业甚至没有技术开发资金的筹集能力。
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政策太苛、税收太多,使科技开发几乎无利可图。据统计,目前,科研单位技术开发有17种税,总额占收入的70%左右。这样,上海不少成果宁可流向千里之外,也不愿在近在咫尺的本市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