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古城新事——泉州殡葬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古城新事
——泉州殡葬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傅旭
请看这幅曾令多少围观者哭笑不得,又被多少人抨击过的画面: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行进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街头,前有摩托车开路,中有十几人组成的南音乐队、演奏“迪斯科”的西乐队,哭的、唱的、踩高跷的、跳鬼、跳“迪斯科”的、抬丧礼的,后有几十辆乃至上百辆汽车组成的送葬车队。有的还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步话机指挥。其隆重程度可谓惊人,难怪在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玩在杭州,死在泉州”。
但是,在这轰轰烈烈的场面之后,却掩饰着一颗颗苦涩的心。办丧事一般花费均在千元以上,高的达万元。有人说,今天哭父母,明天哭债务。一周姓男青年,弟弟刚结婚摊债尚未还清,母又卒,按世俗要花巨款,搞得他六神不定,恍恍忽忽,终于在其母未出殡之前吊死在电杆上。厚葬还危害社会安定,影响市容交通。另外,当地人死后大都土葬,毁树修坟,严重污染山水。因此,除个别利用财、权、势,借丧葬讲排场、摆阔气的人外,多数人对这种陈规陋习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随风从俗,认为“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脸”。结果,这种风气不但延续下来,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愈演愈烈。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这一情况引起市委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将移风易俗作为市精神文明的重点来抓,以殡葬为突破口。从1986年10月初开始,经过半年时间的认真筹备,于去年5月1日正式公布实施了体现改革精神和侨乡特点的《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和《实施细则》,并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一整套扎实周密的组织措施,来保障它的贯彻落实。鲤城区各办事处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分片包干,划定责任区,每个居民小组建立了联络网,各辖区内还存有老人病情登记卡。
在殡葬改革宣布实施4个月之后,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常委傅圆圆的父亲去世了。她如何处理父亲的丧事,一时成了殡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按当地习俗,亲戚中舅舅为尊,而傅圆圆有8个舅舅,她自己和她父亲都有五六个兄弟姐妹,她弟弟还是德化县公安局长、县委常委。群众都在看着,怎么办?亲戚想不通,她强压悲痛耐心做工作,有关同志也帮她做。最后,只在火葬场为其父举办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亲戚在操持丧事中收的2000多元钱,事后她也一份份用红纸包好,如数奉还。群众从这件事进一步看到了领导的决心,也从中受到教育。由于领导带头,严格执法,泉州市的殡葬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去年5—7月份3个月的统计,火化率高达98.57%,丧事基本做到文明简朴。
目前,泉州市的殡葬改革仅在市所在地鲤城区试行。今后,他们还将在所辖各县逐步创造条件予以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