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关于春节晚会的议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4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关于春节晚会的议论
文毅平
节后相聚,几位朋友议论的话题之一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
甲:诸位在除夕之夜都看了电视晚会吧?我认为今年晚会的水平不低于往年。节目大多健康、活泼、趣味性强,也注意了短小精悍、节奏快、容量大。我喜欢相声《电梯奇遇》、《巧立名目》,小品《狗娃与黑妞》等,因为它们在娱乐性里包含着严肃的社会内容,看后令人回味。主办者事前到处说让大家别抱太大希望,看来是有些过虑了。
乙:我看您的评价有些过高了。节目虽好,却大都似曾相识,从几位“明星”演员到客串、会串的手法,都失去新鲜感了。评价过去几次成功的晚会时有一个未必科学的标准——看是否有歌曲能一夜间流行全国。各位都能哼几句《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或《冬天里的一把火》吧?但今年哪一首歌会流行起来呢?
丙:平心而论,我感觉今年的节目分解来看,还算活泼、新颖;但合成整体,则略嫌平淡。究其原因,恐怕是吃了“照顾”的亏。现在的春节晚会成了几亿人除夕之夜唯一的文化娱乐形式,已被拔高为体现政策体现精神体现文艺方向的“文艺全会”。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各种情趣的人都必须在其中得到照顾,必然众口难调。咱们几个人众说纷纭,原因也在于此。
甲:我看照顾还是必要的,因为要普天同庆嘛!至于说“整体平淡”,只是缺少几个冒尖的节目把晚会推向高潮而已,可以在下次改进。现在的问题是,据说中央电视台已传出风来,要“见好就收”,把今年的晚会当作六次春节晚会的总结,画一个“句号”。对此我大不以为然,恐怕广大观众也通不过。
丁: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接受美学或观众心理学或社会学的问题。一种传播极广的电视节目被广大观众接受了,它就成了一种“公共财产”,一种为全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产品,那么,它的生产者是否有权宣布“停产”?再说,外国有些电视台非常重视观众的意向,一部电视剧开拍后,只要观众喜欢,就上百集地拍下去。而我们的电视台为什么想停办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观众的兴头上拂大家的意呢?
乙:这不奇怪,能够覆盖全国的电视台独此一家,不存在台与台的竞争,主办者还有什么必要年年费这个牛劲呢?我同意春节晚会应该继续搞下去,但关键在于主办者特别是编导在整体设计上的创新,这需要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搞。
丙:要说系统工程,还可以把范围放得更大一点。为了不因“照顾”而失去艺术个性,今后的除夕,电视台不妨分门别类办几台晚会,每台一两个小时,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取所需。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几个频道可以同时播放不同风格的晚会。当然,精采的影视片或专题节目也可以与晚会争一夜之短长。据说今年北京有人就看的是当晚的足球实况转播。
丁:你这办法不一定行得通。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台电视机,除夕之夜全家合看,你总不能让家庭成员排队轮流看,或是把兴趣一致的观众分别集中到一台电视机前吧?我的意见是:不是已经有了双向传送、千里对话的技术吗?那就发动各省电视台都选出自己最精彩、最有特色的节目,向中央电视台传送一小段。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香港,每台10分钟,合起来正好5小时。这样虽然仍在“照顾”,却肯定是精华荟萃。
甲:这个设想恐怕也不容易实现。且不说在整体风格上难以协调,就是在传送技术上也太困难了,今年与广东台的“对话”就出了点毛病。若让各省出录像事先编好,又失去了实况直播的优势。“天涯共此时”,会增加观众心理上的亲切感,这种电视的独家优势是不应放弃的。不知哪位还有更好的主意?
乙:我看说到底,还得借鉴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不要再难为邓在军总导演了(我向她致以敬意),任是谁接连办上几届也会江郎才尽。但是,中国之大,有才能的人多得很,你技穷力竭了,别人正跃跃欲试呢!从总设计、总导演到舞美设计,都可以在全国招标,也不限于电视界,电影界、戏剧界乃至其他艺术界中的能人都不妨一显身手。
丁:或者像全运会一样,“承包”给某个省市电视台,以后可以轮流坐庄。是不是也先从上海、广东、四川试起?
乙:这需要给他们从全国选节目、选演员的权力;中央台还应向全国转播。如果实行招标得分几个步骤,首先投标者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其次是拿出设计方案来竞争,待节目投入排演后还需有一次筛选认证,确定最优方案作为除夕晚会播出。筛选下来的也不会作废,可以在其他时间播出。不知中央电视台认为这办法是否可行?
也许几位朋友最初也没有想到,他们议论的结果竟是:春节电视晚会也须改革、开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