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绛州鼓乐的韵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4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绛州鼓乐的韵味
梁冬
帷幕拉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古代武士演练、誓师出征的威壮场面。1面帅鼓、4面将鼓、9面校鼓、13面卒鼓和拍板、锣、钹组成的鼓乐队,在几声帅鼓的先导下,鼓乐大作,奏起气势磅礴、悦耳动听的民间乐曲。这是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乐音乐周”上,来自山西新绛县农村的业余鼓乐队演奏的鼓乐《秦王点兵》和《厦坡滚核桃》。
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初唐武德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绛州屯兵,军中作有《秦王破阵乐》,始为绛州民间锣鼓,此后便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沿袭下来。绛州鼓乐种类繁多,赛社锣鼓,亦为闹年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其清音锣鼓、花庆鼓、穿箱锣鼓、伴奏锣鼓、鼓车、锣鼓,颇有“声闻百见,动荡山谷”之威震。鼓吹锣鼓,泛指婚、丧、寿、喜伴奏性锣鼓,富有浓厚的地方韵味,曲调优美动听。丰富的鼓乐曲牌,在新绛县收集整理出已300首之多,有以历史人物故事取名的,有以民间典故取名的,有以鼓点、锣点取名的。《秦王点兵》便是由《小秦王乱点兵》等素材加工创作的鼓乐。
《秦王点兵》熔花庆鼓、鼓车、锣鼓、唢呐伴奏于一炉。这套鼓乐由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六大部分组成,整个鼓乐高潮迭起,尤其是华彩段的即兴表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通过敲鼓边、击鼓心、打鼓帮、顶鼓腔、磕鼓环、搓鼓槌、磨鼓钉……调动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使之声韵慷慨,气势雄浑,蔚为壮观,形象地展示了秦王李世民点兵出征和誓师北伐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豪放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在威严雄壮的引子之后,乐曲便进入用鼓边、鼓槌、拍板敲击之中,鼓手们用交错、对位的节奏,演奏着错落有致,强弱分明的“踢踏”声,人们仿佛看到队列整齐,精神抖擞的兵卒手执剑戟,列阵行进。“鼓心乐曲”着意描绘了武士们在进行各种操练,刀对刀铮铮有声,矛对矛乒乓交错。忽而鼓声撼天大作,煞是两军摇旗呐喊,表现出威慑敌胆的骁勇;忽而鼓声低声潺潺,给人以肃穆、寂静之感,恰似山谷险道伏兵伺机而待,表现了机智聪颖的战略战术。华彩段把整个鼓乐推向了高潮,鼓乐手们以精湛的技巧,细腻的动作,轻捷的舞姿,欢雀跳跃,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在元帅的率领下出征的威武景象。
《厦坡滚核桃》是以传统鼓乐为基调改编的小品,吸收了唢呐伴奏锣鼓《老虎磕牙》等民间曲调。这个小段,反映农民秋收收回核桃,放在厦坡(房顶)晾晒,皮干瘪后,风吹自落,坠地有声,刻画了农民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乐观、憨厚的性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