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开启心灵的门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新闻速写

  开启心灵的门窗
本报记者 孟晓云
2月23日,北京市少年宫少年厅里设了七八张圆桌,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同中学生促膝谈心,给他们作关于学习方法和心理方面的咨询。
各个桌子都有吸引力。中学生们把专家们围得水泄不通,问东问西:“升学的压力大,家长和老师对我们期望过高,怎样才能摆脱分数的绳索?”“怎样提高学习效率?”“陷入对异性的感情中不能自拔怎么办?”
孩子们坦诚地倒出自己的心里话。他们最大的苦恼集中于学习上的压力,找不到人生支点,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
“我这个人可能不是学习的料,课下兴趣极为广泛,一上课就走神儿,记忆力差,成绩不理想。我常常自暴自弃,怎么办?”一位15岁的男生发问。
专家答:“你的兴奋中心经常转移,课余爱好广泛不是坏事。‘发散型’思维是较好的思维类型,但是你应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外界刺激,练‘坐功’、‘眼功’,才能达到思想稳定。”
“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加在我们头上,为我们设计未来,可我觉得自己这辈子成不了才了。”
专家的回答使提问者颇为满意:“才能是分种类、分层次的,不能一言以蔽之。一个人一生力争发挥最佳值而不是最大值,就可以获得幸福。所谓最佳值,就是在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能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中把握自己。”
特意乘火车从远郊良乡赶来的一位高二学生显得格外活跃,似乎不是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而来,而是想倾诉心声。他时而对师生关系、教材改革、团的工作加以评论,时而谈自己兴趣爱好,不少中学生也参加进来,话题变得更为宽泛。紧张的问答,转换为热烈的恳谈,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意如兴致勃勃地说:“我变成反咨询了,收入比支出多。其实,许多问题的答案他们都很清楚,不过想找个地方讲讲心里话。”
一位“满载而归”的中学生对这次由北京青年报和北京市少年宫组织的咨询活动作了如下评价:“中学生有些不愿和父母老师说的话,到这儿来一吐为快。活动开辟了通往我们心灵的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