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许多科研成果与需求脱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科技与经济“温差现象”讨论

  对待新技术,北京照像机总厂厂长贺修桂可不是“冷面孔”。每次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他都去,但一无所获。他认为——
许多科研成果与需求脱节
去年夏天,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几名科研人员找到北京照像机总厂。他们带来了一项生产照像机快门的新技术,提出的条件是:工厂出技术成果转让费20万元,学校负责向工厂提供新技术的资料和图纸。
没想到,在洽谈中厂长贺修桂向他们提出如下问题:“工厂采用这项新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生产设备?要求生产工人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工厂目前的生产环境能不能满足新产品生产的要求?学校能否与工厂签定一项合同,保证工厂采用新技术后当年生产3万个快门,第三年达到10万个……”
校方无法回答。洽谈陷入僵局。
回想当时的情景,贺修桂说:“不是工厂对新技术不感兴趣,作为厂长,首先要考虑工厂接受这项新技术的能力。假若一项新成果不能转化为高效益的商品,即使再好,对于企业也是一钱不值。”
类似的技术洽谈贺修桂经历过几次,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可以说每次他都光临。他以企业家的眼光审视着千万项科研成果,寻找着自己急需的新技术,结果都是一无所获。总结以往的经验,贺修桂认为,目前,工厂接受新技术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科研部门推出的成果多数停留在样品阶段,不能在企业迅速实现规模生产;二是许多科研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供”“求”很难吻合;三是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资金、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缺乏足够的活力,不能成为科研单位新成果的“生长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