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采取优惠政策转移新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科技与经济“温差现象”讨论

  一些企业为什么对国内科研单位锁闭大门?中国科学院技术开发局副局长钟琪认为原因之一是资金来源有问题,他提出——
采取优惠政策转移新技术
去年12月中旬,在一个科学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一位著名科学家提出:“为什么一些大中企业可以花几百万外汇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而没有资金吸收国内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呢?”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在座科学家的共鸣:“假若长此下去,必将导致我国科研工作的萎缩”;“科研成果要在经济中产生效益,企业首先要向科研单位敞开大门”……
争论是激烈的。然而,一个简单的答案令人不安:企业向国外购买成套技术设备,投资可以打入企业基本建设,而接受国内科研单位的成果,资金的来源却很困难。
中国科学院技术开发局副局长钟琪的看法是:如果国家在采用新技术方面不采取优惠政策,企业很难具备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第一,一项科研成果在实验室成功后,必须经过中间试验、放大生产试验,然后才能形成一整套产品规模生产工艺和设备,在企业中发挥作用,恰恰是这个重要环节被遗忘了;第二,一项科研成果的应用,需要远比研究阶段多得多的资金投入,这种投入目前企业难以解决,科研单位更是难为无米之炊。
近年来,国家先后引进了13套30万吨合成氨生产线。生产中排出的废气高温、高压,能量的浪费十分可惜。1986年,中国科学院一家研究所进行了余压发电试验,研制成功一种新型发电机。成果研制出来了,可没有一家工厂敢使用,因为一旦在生产线上试验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今年,南京栖霞化工厂接下发电机生产、试验项目。试车时,厂长紧张得全身冒汗。在发电机叶轮飞转的轰鸣声中,突然发电机出现故障,一瞬间,在场的所有人脸上失去血色……
亲身经历过这场试验的钟琪感慨地说:“采用一项新技术,假若试验失败了,厂长将成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千万职工面前的罪人。当然,试验最终成功了,可以为国家节约数以万瓦的电力,可是,国家给予这样敢于创新的人又有什么奖励?没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