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阅读
  • 0回复

三千亿元储蓄存款是喜是忧——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李运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29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千亿元储蓄存款是喜是忧
——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李运奇
本报记者 于华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是专攻货币政策的,今天想请你谈谈关于储蓄方面的几个问题。
李运奇(以下简称李):储蓄是个很好的题目,大有文章可做,去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专门研究储蓄的。而且储蓄也事关千百万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人们对此尤为关心。
记:1987年我国城乡储蓄存款突破3000亿元,这是自1981年以来储蓄大幅度增长的又一次飞跃,应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李:储蓄存款增加可以说是件好事。尤其我们国家是属于短缺型经济,长期存在着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在以较多的货币追求较少的物资。而储蓄可以推迟购买力,缓和供求紧张的矛盾和压力。从这一点上说是件好事。同时,储蓄存款的增加也反映了我国金融资产私有化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也就是说,货币越来越多地为企业、个人所掌握,国家掌握的逐渐减少,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的过程。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搞体制改革中也出现过这个现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储蓄超高速增长也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均衡,反映出个人收入增长过快,消费基金失控,消费膨胀。这又是不利的方面。
记:现在物价上涨很多,可是人们依然大量存款,而不是提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李:这个问题问得好,有人称这是个“谜”。因为60年代的3年困难时期物价上涨,人们纷纷提取大量存款。而现在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我这样认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们的生活资料分为3种: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当年人们大量提款是为了维持生计而购买生存资料,而现在人们不存在维持生计问题,他们是为了购买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而储蓄的。应该看到,储蓄存款增长幅度大,其中带有强迫性质。因为人们手中有钱而买不到东西,名优产品更为紧缺,所以,市场物资的紧俏是储蓄额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之一。同时尽管物价上涨较快,却因没有其他储蓄方式,没有其他货币保值手段可选择,如外汇、黄金等,人们也只有储蓄,因为储蓄总比持有现金损失要小些。而这种强迫性储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储蓄状况。所以,储蓄得越多越好是有条件的,一是要真正的自愿性储蓄,二是要使储蓄能很快转化为投资。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说是越多越好。
记:您认为今后会不会出现人们突然大量提款的现象?
李:这就要看我们的经济政策是否得当了。因为储蓄存款按其性质讲,毕竟是消费基金,它对物价反应较为敏感,一旦控制不住物价,随时可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而这样巨额的储蓄会成为不安定的因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笼中老虎”。
记:那么应采取什么手段,才不会使“笼中老虎”跑出来呢?
李:从储蓄方面来说,不能任其无限增长。要采取压低消费基金的增长幅度来逐步减缓储蓄的增长幅度。这也叫做釜底抽薪。同时注意不要使现存储蓄量骤然下降,要压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来控制物价上涨,以免因物价波动太大刺激居民大量提款购物。据统计,物价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就减少两个亿。
另外,调整消费结构,把居民手中的货币引向商品房,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逐步建立长期资金市场,发行真正意义上的股票。
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它的意义何在呢?
李: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是不还本且无期限的,只是根据经营的情况领取一定股息。而我们目前发行的股票实际上很多还是债券,最终还是要还本的。而真正的股票却使这部分货币彻底从消费基金领域里消失了。如果它被转让出卖,总是要有人拿出一部分消费基金来购买它,从而股票将消费基金从性质上转变为生产基金,转变为积累基金,转变为投资基金。这也是股票的意义所在。
记:看来实行股份制、发行股票是今后改革的必然趋势了。
李:是的。把改革的思路说透,就是要搞股份制,这一步不走不行。现在全国共有2亿多元的股票,这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最近搞了一项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我国要有1500亿元的股票规模,才能使我国经济稳定得住,尽管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趋势是可以肯定的。
记:谢谢,希望今后有机会能请您专门为我们的读者谈谈股票方面的问题。
李:不必客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