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阅读
  • 0回复

“养鸡大王”和“调节库” 温州农民朱明春创办禽蛋品产销公司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1
第2版(经济)
专栏:

“养鸡大王”和“调节库”
温州农民朱明春创办禽蛋品产销公司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 许群 林楠
近两年,温州市区副食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多高于其他城市,唯独肉鸡价格一直比较平稳。
是什么原因?主管财贸工作的副市长江圣德说,这是因为近几年郊县涌现的一大批养鸡专业户,发挥了“调节库”的作用。仅温州市禽蛋品产销联合公司,1987年就向市区销售了40多万只肉鸡,占了全市区农贸市场总销量的近一半。
这是个什么样的公司?一天,我们来到离市区10多公里的瓯海县梧埏镇,访问了该公司创办人朱明春。
今年38岁的朱明春,从小就喜欢饲养业。1981年,他应温州市科委聘请,承包了科委的一个种禽试验场,当年就使亏损多年的种禽场转亏为盈。以后两年半中,除上缴了8万元承包款和9000多元税金外,自己还分得8万多元。由此,他名声大振,被人称为“养鸡大王”。
1984年下半年,朱明春将种禽场盘下来,并通过贷款、集资,扩大规模,创办起温州郊县第一家私人大型养鸡场。以后又联合附近的几百个养鸡专业户,成立了禽蛋品联合公司。目前,他的这个“鸡肉库”已经陆续收回投资,归还了贷款。
去年,他看到市场肉鸡供应缓和,而蛋品依然紧张,又用自己所有财产作抵押,贷款155万元,新建一座现代化蛋鸡场。今年春节,第一批鸡蛋应市。
经过几次价格的动荡,许多大中城市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要稳定“菜篮子”价格,关键在郊区建立多种副食品基地。但是,基地如何建立?在国家财力不富裕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投资少,经济效益好,生产稳定发展?却仍然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朱明春的实践给我们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鼓励能人办大型养殖业企业,把专业户的商品生产提高到新水平。
到目前为止,朱明春的这个养鸡场,除自养一部分肉鸡和蛋鸡外,主要仍是为周围农村400多个养鸡专业户提供服务,成为一个联合体的“龙头”。他拥有一个年孵化60万只鸡雏的孵坊、一座50吨的冷库和一座年产2000吨的配合饲料厂。由他向种鸡专业户提供鸡苗,回收种鸡蛋,孵成良种鸡苗后提供给肉鸡专业户去饲养。还负责成鸡的收购和销售。这样,通过养殖业大户的带动,既发挥了家庭饲养业的优势,又发挥了商品生产中的规模效益。
启示之二:养殖业要从管理上挖掘经济效益。朱明春的养鸡场是私人合股企业,是彻底的自负盈亏,所以他在管理上严格落实责任制,经济效益比一般国营公司好得多。
如孵化苗鸡只有两名工人,苗鸡出壳率要达到80%,每年可得3000元工资,每多出一只苗鸡奖4角钱,达不到则全额扣罚。在市区卖鸡的人员,也按销售额的2%提取工资:多卖多得,少卖少得。鸡场人员异常精干,不养一个闲人。劳动生产率相当高。
启示之三:办农副产品基地不能只走国家投资一条路,还是得放手让农民自己来办,允许多种形式并存。
有人一说解决“菜篮子”问题,就想到国营大养殖场,忽视了专业户,不惜巨大投资扩大其规模,但往往收效甚微。国家扶持基地和养殖场,不能光靠财政补贴,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如银行贷款、入股共担风险等。要尽可能让经营者有自负盈亏的机制;同时适当扶持专业养殖户。
现在,各地肉、禽、蛋生产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与工副业生产收入相比过于微薄。但是从朱明春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来看,即使是像温州这样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禽蛋生产仍然可以有利可图。这不很值得其他地区反思吗?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