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逼”到无路路更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2
第2版(经济)
专栏:

“逼”到无路路更宽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不知你是否工作在一个“逼人”的环境里——好像总有人在后面追赶、催促,不能懈怠,紧迫、操劳、压力,苦、累……但谈起收获,你心里会腾起阵阵令人钦慕的春潮;
或许你依然“一杯茶,一张报”,悠悠地在“大锅饭”的平和氛围中度日,用不着起早,也不必贪黑,舒坦,好过……可你昔日的才干呢?改革时代你的足迹呢?——望着桌上越来越薄的日历,细想想,你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还是让我们叙述一些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吧,它们对我们大家或许会有一些启迪。
哈尔滨有个全国集体建筑先进企业——新阳建筑工程公司。你可能想象不到,5年前它只是个几十人的街道维修队,如今,拥有2500多人,1300多万元固定资产,年施工能力达到20万平方米。
怎么“发家”的呢?38岁的经理方贻春说:“重要的一条是,切断每个人的退路,逼得大家像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在“新阳”,工人实行“优质优价计件工资制”,干得好,干得多,就多得,否则就少得。干部实行“岗位工资制”,干不好,拿下去,工资待遇随之降低。上面规定,公司向工区提取建筑工程总产值的5%作管理费,方贻春改为:工程获省金牌的只提2%,获市优质的提3%,只达到合格工程标准的提6%。这一“逼”,逼出了高质量,去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优质率超过70%,遥遥领先于市里的同行业。
“新阳”干出名堂后,区里想把方贻春从“集体”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方贻春拒绝了。他说:“我也要断自己的后路,我和大家一起捧‘泥饭碗’,带领大家和同行业竞争,干好了,人人有份,干不好,大家全完。这就逼得大家只能往好里干,别无选择。”
“新阳”兴旺了,有100多名国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要求调到“新阳”。方贻春同样有言在先:来“新阳”欢迎,但先把身分由
“国营”变为“集体”。这在现阶段无疑是个艰难的转变,方贻春很看重这一“变”,他要把大家逼到“背水一战”的境地,一心扑到“新阳”的事业上。实践证明,方贻春成功了。
人人感到有压力,人人又精神振奋,有一股竞争力——这就是“新阳”职工的形象和心态。他们有一句话说得好:“泥饭碗必须捧好,捧好了比金饭碗还棒!”
实在的,几十年习惯成自然,不少单位至今还是安安稳稳吃“大锅饭”,没有形成竞争机制,人们没有压力,一切像老和尚的帽子——平塌塌。在这样的氛围中,令人感奋的是,有一些人不甘心,勇敢地自找压力,寻找和捕捉竞争机遇——朱作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今年46岁,原任齐齐哈尔市链条厂副厂长。前年11月,他听说处于亏损边缘的市减震器厂要招标租赁,决定以家产作抵押,“搏它一回!”老婆、孩子听了,哪里肯依,都劝他别冒这个风险,太太平平过日子算了。
朱作华说:“我对工厂熟,怎样能干上去,心里有数。现在竞争招标,有力量不使,啥时候使!”
他一举中标,走马上任,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产品结构,搞活销售渠道……工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产品也进入长春、上海等大城市了。到去年9月,实现利润21万元,比计划8万元翻了一番还多。
朱作华该满足了吧?不!就在这时,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的省农机厂要招标承包。朱作华闻讯后,思绪又不“安分”了。他不忍心看着它滑向破产的境地,决定挺身而出,“自讨风险”,再“逼”自己,一边继续租赁减震器这家小厂,一边去承包省农机这家有2800多名职工的大厂。
9月14日,肩负着自个儿搁上的重担,朱作华到省农机厂上班了。他的行动,鼓起了全厂职工“东山再起”的劲头。几个月来,工厂有了一些起色。
现在,方贻春、朱作华已经小有名气了。先行者的实践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大有潜力可挖,不过,必须生活在一个“逼人”的机制里!(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