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姑娘今年十八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姑娘今年十八岁
本报记者 邹大毅
哀牢山的一月,正是木薯收获的季节。公路两侧,白花花的木薯干堆成一座座小山,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哈尼族、彝族、瑶族农民,头顶着筐绳,背着一篓篓沉重的木薯干,不断地从山上向公路沿线的收购点走去。
正是这些收购点,缩短了山区农民劳动与收获的距离。正是在这收购点中,活跃着一批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购销专业户。
在离元阳县黄草岭区公所不远的公路上,我们停在一个收购点旁。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鼓鼓囊囊的木薯干口袋,包围着一台绿色的磅秤。人们的目光,汇聚在磅秤旁一位姑娘的身上。她,圆脸庞,黑杏眼,一块青色头巾,盖着一头秀发。头巾上,系着一圈红丝带,这是哈尼姑娘特有的未婚标志。粉红色大斜襟上衣,胸襟、肘部、袖口,镶着一道道手绣、机织的美丽花边;湖蓝色的裤腿,在膝部以下是黑色裤脚,膝部又是一圈圈花边。
和我们同行的州广播电视局局长李晓义也有些惊讶:“这不是杨克山的女儿吗?我在这儿当县长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满寨子跑呢。”
姑娘正忙,不便打扰。我们驱车来到通向区公所的三岔路口,下车走到几间平房前,一位哈尼阿妈认出了老李,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她正是那位姑娘的母亲。
姑娘叫杨秀华,今年才18岁。这里是她经营的饭店,还兼营一个代销店。
18岁,该是一个哈尼姑娘与姐妹们一起荡秋(打秋千)的年龄;该是等待小伙子们来“串姑娘”的年龄。秀华,却离开寨子,一个人在这里担起了成人的担子。
过去哈尼族妇女连吃饭都不能与男人同席,更甭提出门做生意了。而从改革、开放、搞活的时代大潮中觉悟了的杨秀华,却以大无畏的精神实行了勇敢的突破。当她乘着震颤不停的手扶拖拉机,拉回来一车斗木薯干时,我们和她搭话。
“收完木薯干就没事了吧?”
“不。接着要收购香蕉、芭蕉,以后还有茶叶、苹果、菠萝。”
“拖拉机是谁的?”“租的。”
自打两年前,她和父母一起在这里搭了个窝棚,办起这个小饭馆,就和“忙”结下不解之缘。做菜、买东西、卖东西、接待顾客,样样都得干,里外一把手。
“你只管饭馆和代销店吗?”
“我还想参加阿达他们组织的运销联合体,那儿比这饭馆赚钱多。”
“为什么想赚钱?”
“过去太穷,现在也不富。”
“上过学吗?”
“上过一年。”
“工作中还能学吗?”
“能。打交道的人多了,可以学不少东西。如今打算盘学会了,汉话也学会了。”
“以后想干点什么?”
“做生意。明年、后年,再办个小旅社。”
“你想过结婚出嫁的事吗?”
“想的。但现在不想嫁。我还要干几年。”
18岁的哈尼姑娘哟,生活的篇章刚刚揭开新的一页,她就已经写满了自己的事业、理想、追求。哈尼族的新一代,会使古老的哀牢山变得更迷人。
(附图片)
图为杨秀华在工作。杨咪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